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G_20150125_090020  FB_IMG_13911493338738856IMG_20150125_090001祖師巖志公菩薩(祖師)祖師巖寶公菩薩(祖師)祖師巖濟公菩薩(師尊)祖師巖開基郎公祖師(菩薩)祖師巖化公菩薩(祖師)祖師巖康公菩薩(祖師)祖師巖觀音佛祖  祖師殿.jpg  

郎公祖師法像.jpg  

五公祖師巖的由來

    本寺祖師巖奉祀 五公菩薩、洛迦山南海觀音佛祖.南海觀音佛娘濟公活佛和唐府元帥主神為五公菩薩之郎公祖師.得道於山東省濟南市神通寺,在郎公祖師建寺時為郎公寺、法號竺僧郎五公菩薩為志公菩薩郎公菩薩康公菩薩寶公菩薩化公菩薩)。本祖師巖前身為祖師殿,在自宅濟世時玉皇大天尊所賜玉旨。宮主唐晤辭要讓郎公祖師有更好的場地濟世萬人,便發願興建新寺,在信眾大力支持下新廟完成。而後玉旨另賜巖,便更名為祖師巖。

    相傳在清朝嘉慶年間,郎公祖師和清水祖師本是在台南六甲赤山龍湖巖,由鄭成功的部下陳永華在六甲開墾,他見赤山風水地理甚佳,前面湖水優美,清朝台灣寺廟很少,陳永華就在現在的龍湖巖這個地方建廟供佛。保佑地方,廣結四方善緣。

    當時寺廟當中,所供奉的有郎公祖師和清水祖師,為何郎公祖師最後會被唐家所供奉,是有一段故事,或許是天意吧有一日因為寺廟的出家和尚和氣不睦,郎公祖師被一位出家比丘請離寺廟,一人獨自祀奉郎公祖師,修持佛法,領悟佛性,最後這位比丘已知自己何時要圓寂,卻開始擔心郎公祖師佛像不知何從,沒人祀奉。

在民國前五年,先人唐江在生是一位建築師父,經常在各地奔走,有一日,工作完成要回故鄉時,在回家的路上,經過六甲山區小路,忽然風雨大作,先人唐江急忙當中,看見前方一間草屋,便前去躲雨,這間草屋的主人就是祀奉郎公祖師的比丘,當時這位比丘便請先人唐江入屋躲雨,比丘在和先人唐江談話之中,這位和尚才了解此現象,是郎公祖師安排有緣人到來,和尚才開口問先人唐江是否有意願來奉祀郎公祖師佛像,先人唐江便一口答應。 這位和尚見先人答應要祀奉郎公祖師,便交代先人唐江在某月某日前來奉請郎公祖師神尊,這時雨停風也停了,這也是先人唐江跟郎公祖師結緣的開始。

    先人唐江回家之後,便把一切事情告訴妻子,妻子覺得這是天意也就支持丈夫的決定 。日子一久經過先人也就但忘了,數月後先人心中一直有一種感覺,覺得他好像有什麼事情沒去做,頓時才想起和大師的約定,日子剛好就是今日,便前去和尚的住處。 先人一進到和尚屋裡就見到大師已圓寂,在傷心之餘.便把大師的後事辦好,正式把郎公祖師請回唐家祀奉,祀奉郎公祖師的日子一久,郎公祖師也知道唐家祖先早前所做的業報會造成後代子孫失和傷亡,郎公祖師便化身為高人指點先人,先人頓悟業報,為保護後代子孫安危可代代相傳,便發願造福。     民國前三年先人唐江因工作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於是七個人結拜為兄弟,並共同建造一間寺廟,也就是現今台南市佳里區的慈德禪寺,七人為開山祖,先人唐江-法號為『普岸』,供奉五公菩薩。那時唐江還不知道家中所供奉的就是五公菩薩的郎公祖師,到了民國85年才說明他乃是郎公祖師 

    先人唐江出家後,家中的生計就全落在妻子陳基的手中,當時陳基剛懷著一名女娃,妻子欣然同意丈夫出家,可見當時先人為保護後代子孫所做的犧牲有多偉大。當然先人陳基所做的付出一直都埋藏在後代子孫心中,這時郎公祖師為感恩也開始為唐家造福(時間不詳),只知道當時為日據時代,人民生活清苦很多有病卻沒錢看病的人,當時郎公祖師就開始在家中濟世救人。

    當時先人陳基為郎公祖師的代言人也就是「乩身」。身負濟世的責任,在當時救了很多人,口耳相傳、一傳十、十傳百,郎公祖師也就造福了許多人。 無奈當時為日據時代,日本人反對台灣人對神明的信仰與崇拜,便開始對人民所信仰的神像進而摧毀,並禁止廟會活動,當然郎公祖師的神像也在那時遭到摧毀,但也是瞞著日軍進行濟世。一直到台灣光復後,郎公祖師降乩指示要裝金身,濟世之路不可斷。 於是先人讓下輩子孫前往雕刻神像店請雕刻師為郎公祖師重新雕刻神像。當時只交代要雕刻一尊佛教的佛像,所以雕刻師就雕成觀音像。

   當新的金身請回唐家要開光時,郎公祖師降乩指示「金身為觀士音菩薩法像非郎公祖師法像,無法進行開光入神儀式」。這時台南鹿耳門天后宮佛祖殿,觀音佛祖恰好巡視而過,見佛像金身無神進入,便派身邊同觀世音菩薩修行之仙女入此神像,也就是今日的「南海觀音佛娘」。郎公祖師的金身也就重新雕刻,然而唐家就有「郎公祖師和南海佛娘」一同為唐家濟世萬人。經過數年之後,濟世之路也因先人陳基的去世而中止,直到民國七十六年郎公祖師選擇了弟子唐唔辭在他的自宅被祀奉。 弟子唐唔辭也常感神績,常為弟子化險為夷,然而在民國八十年間.郎公祖師神績指示眾生,要弟子唐唔辭幫忙郎公祖師濟世,但因弟子有所顧慮,只答應郎公祖師濟世有緣人,但一路走來神績讓眾生有所感觸。有一日經一位高人所指點.此神尊來歷不凡,神尊名稱不對,經高人一說弟子有所懷疑,便開始對郎公祖師的來歷有所探討,追問之下郎公祖師指示「時機未到」。弟子也就不再探討。一直到民國八十五年間,郎公祖師認為時機已到,便降駕指示,說明郎公祖師其來歷,指示名稱為郎公祖師,五公菩薩其中之一排列第二,晉朝高僧,佛誕為農曆12月初8日,民國95年因郎公祖師要濟世的心願,因前往宜蘭三清宮向三清道祖請領銅牌劍令,要有此令牌濟世才算是有執照,無為天意。

    直到民國96年,由郎公祖師降乩指示,已領「玉旨」需立宮名牌匾,取名「祖師殿」同年12月初8日郎公祖師佛誕一同立匾大吉,民國97年初在降駕指示,有降「玉旨」祖師殿需立一尊鎮殿郎公祖師神像,同年農曆314日前往台南縣六甲鄉赤山巖,進行開光儀式,請回鎮殿祖師神像,回祖師殿鎮殿。

    民國99年初宮主唐唔辭出遊南化區此時在無意中進入南陽聖堂時,進入聖堂時有一名師兄跑來跪地接見此時宮主唐唔辭連忙見狀及時避開,等聖堂師兄叩拜完起身,師兄為了讓宮主相信他的舉動和來意就和他談論是否家中是否供奉五公菩薩、這時才明白郎公祖師跟著唐唔辭來到南陽聖堂,這時師兄對著唐唔辭言道「時機已到,該是行善時候」。

    唐唔辭言道「怎樣行善」師兄言道「發心、用心、自有安排」、回到殿中和信眾言討在南陽聖堂所發生的經過、各信眾啧啧稱奇、在爐下信眾商討後、覺得是郎公祖師要『濟世』、決定用擲杯的方式來向『郎公祖師』請示、當日由宮主唐唔辭親自擲杯。擲杯中,郎公祖師欣喜萬分,所擲的杯數都應爐下弟子所要求,郎公祖師當下也要求宮主和爐下弟子,濟世之路進行,而不可終止,不可對金錢有所貪婪,濟世就開始進行。         

     民國99年農曆九月濟公活佛降乩指示,要來幫郎公祖師濟世,但需回中國大陸浙江省天台山,當時爐下眾生不知何意,事實上郎公祖師已接到玉旨,需要回到,得道的寺廟,郎公祖師怕讓宮主花費鉅資而遲遲不敢開口,但已領到玉旨不可違背,濟公活佛才先開口,看眾生意願如何,或許種種原因,意願不大,眼看時間已到,同月化公菩薩降乩指示來點明,郎公祖師為難之處和郎公祖師之來歷,化公指示:祖師需回中國大陸山東省濟南市神通寺。神通寺在晉朝時期名為:郎公寺。也是郎公祖師發跡的地方,因下玉旨,,要前往神通寺,恭請五公菩薩會齊,並開光令旗,請五公菩薩回祖師殿共同扶持郎公祖師濟世一事。同時郎公祖師再降乩指示:方才化公所講也是郎公祖師難以開口表明之事,並訂民國100年農曆二月一日前往神通寺,並交代前去神通寺有意想不到的事,讓眾生了解郎公祖師神跡,南海觀音佛娘再降乩指示:玉旨已到,濟世之路吾也會助郎公祖師一臂之力,也一並前往洛迦山,會見觀音佛祖,謁祖過爐。  濟公活佛再降指示:郎公祖師也同意,吾來祖師殿盡一份心力,也要回到天台山謁祖。

    宮主向郎公祖師請示,農曆二月山東省正值酷寒冬季,下雪時節,宮主怕要一同前往之眾生受風寒,而郎公祖師指示:農曆二月一日一定要到神通寺,風寒之事不必擔憂,必定讓眾生到達時不會受風寒。當眾生到達時真的不覺得冷,聽當地民眾說前兩天還著下大雪,原本導遊擔心的事也一一順心,原本下午五點鐘前寺廟會關門無法到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班機提早起飛,飛行時間也比原先預定時間提早了,爭取很多時間,原本因時間及天候問題改變行程,但發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讓導遊蔡先生信心滿滿,按照原訂行程時間到達第一站「神通寺」。

    導遊先行神通寺住持說明一行人的來意後,住持恭請眾神像及信徒進入神通寺,更讓導遊覺得神跡與巧合,原本導遊跟住持連絡了一個月都連絡不上,神通寺主持竟然在前一晚,剛從北京回來,冥冥之中好像都已經安排好了一樣,神通寺主持,釋界空欣喜萬分,並說明隔日農曆二月二日正是濟南市重要的節慶,並邀請參加慶典,隔日再訪神通寺,眾生才明白,之前郎公祖師交代有意想不到的事,也讓參團眾生驚奇不已,開光儀式完後,,神通師寺主持也為郎公祖師和眾生舉辦一場誦經法會當下那種神聖莊嚴的氣份讓在場的人感受是無法用言語表達,儀式完畢後參訪郎公祖師早前所留下的遺跡,讓眾生更加了解郎公祖師的事跡。

    宮主唐晤辭,在濟世時覺得濟世問事場地太小,無法使來問事的信眾立身和為不打擾到鄰居的安寧,便發心要為郎公祖師(五公菩薩)建立一間寺廟,以利郎公祖師(五公菩薩)眾神尊可崇祠濟世,便在自家的田園裡建立寺廟,起初郎公祖師也不想給宮主唐晤辭添增巨大的經費,便推辭以藉要保護家宅,爐下大大小小不想分開為由。但宮主唐晤辭堅心墾意便開口發心在他有生之年要幫(郎公祖師)建祠濟世萬人香火萬年。

    郎公祖師見宮主唐晤辭一片真心為郎公祖師設想,也接受宮主的好意,並交代在民國100年農曆的3月8日剛好從大陸濟南揭祖回來,要探地選位,也交代要在廟地進行過火儀式,郎公祖師親身踏出四轎擇出寺廟地理方位,同年農曆4月6日進行動土儀式。並在同年進行地基開挖,在這期間也有一段神績,原本土地勘查一直無法通過無法拿到建築執照,公主也為一事煩心,一日大陸洛迦山觀音佛祖降駕指示執照一事請宮主唐晤辭不用煩心。觀音佛祖會幫助祖師巖執照通過,同月勘查人員來查馬上就通過了,執照也在同年9月發下來,同月進行興建工程。

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B_IMG_13911493338738856IMG_20150125_090001祖師巖志公菩薩(祖師)祖師巖寶公菩薩(祖師)祖師巖濟公菩薩(師尊)祖師巖開基郎公祖師(菩薩)祖師巖化公菩薩(祖師)祖師巖康公菩薩(祖師)祖師巖觀音佛祖  祖師殿.jpg  

郎公祖師法像.jpg  

五公祖師巖的由來

    本寺祖師巖奉祀 五公菩薩、洛迦山南海觀音佛祖.南海觀音佛娘濟公活佛和唐府元帥主神為五公菩薩之郎公祖師.得道於山東省濟南市神通寺,在郎公祖師建寺時為郎公寺、法號竺僧郎五公菩薩為志公菩薩郎公菩薩康公菩薩寶公菩薩化公菩薩)。本祖師巖前身為祖師殿,在自宅濟世時玉皇大天尊所賜玉旨。宮主唐晤辭要讓郎公祖師有更好的場地濟世萬人,便發願興建新寺,在信眾大力支持下新廟完成。而後玉旨另賜巖,便更名為祖師巖。

    相傳在清朝嘉慶年間,郎公祖師和清水祖師本是在台南六甲赤山龍湖巖,由鄭成功的部下陳永華在六甲開墾,他見赤山風水地理甚佳,前面湖水優美,清朝台灣寺廟很少,陳永華就在現在的龍湖巖這個地方建廟供佛。保佑地方,廣結四方善緣。

    當時寺廟當中,所供奉的有郎公祖師和清水祖師,為何郎公祖師最後會被唐家所供奉,是有一段故事,或許是天意吧有一日因為寺廟的出家和尚和氣不睦,郎公祖師被一位出家比丘請離寺廟,一人獨自祀奉郎公祖師,修持佛法,領悟佛性,最後這位比丘已知自己何時要圓寂,卻開始擔心郎公祖師佛像不知何從,沒人祀奉。

在民國前五年,先人唐江在生是一位建築師父,經常在各地奔走,有一日,工作完成要回故鄉時,在回家的路上,經過六甲山區小路,忽然風雨大作,先人唐江急忙當中,看見前方一間草屋,便前去躲雨,這間草屋的主人就是祀奉郎公祖師的比丘,當時這位比丘便請先人唐江入屋躲雨,比丘在和先人唐江談話之中,這位和尚才了解此現象,是郎公祖師安排有緣人到來,和尚才開口問先人唐江是否有意願來奉祀郎公祖師佛像,先人唐江便一口答應。 這位和尚見先人答應要祀奉郎公祖師,便交代先人唐江在某月某日前來奉請郎公祖師神尊,這時雨停風也停了,這也是先人唐江跟郎公祖師結緣的開始。

    先人唐江回家之後,便把一切事情告訴妻子,妻子覺得這是天意也就支持丈夫的決定 。日子一久經過先人也就但忘了,數月後先人心中一直有一種感覺,覺得他好像有什麼事情沒去做,頓時才想起和大師的約定,日子剛好就是今日,便前去和尚的住處。 先人一進到和尚屋裡就見到大師已圓寂,在傷心之餘.便把大師的後事辦好,正式把郎公祖師請回唐家祀奉,祀奉郎公祖師的日子一久,郎公祖師也知道唐家祖先早前所做的業報會造成後代子孫失和傷亡,郎公祖師便化身為高人指點先人,先人頓悟業報,為保護後代子孫安危可代代相傳,便發願造福。     民國前三年先人唐江因工作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於是七個人結拜為兄弟,並共同建造一間寺廟,也就是現今台南市佳里區的慈德禪寺,七人為開山祖,先人唐江-法號為『普岸』,供奉五公菩薩。那時唐江還不知道家中所供奉的就是五公菩薩的郎公祖師,到了民國85年才說明他乃是郎公祖師 

    先人唐江出家後,家中的生計就全落在妻子陳基的手中,當時陳基剛懷著一名女娃,妻子欣然同意丈夫出家,可見當時先人為保護後代子孫所做的犧牲有多偉大。當然先人陳基所做的付出一直都埋藏在後代子孫心中,這時郎公祖師為感恩也開始為唐家造福(時間不詳),只知道當時為日據時代,人民生活清苦很多有病卻沒錢看病的人,當時郎公祖師就開始在家中濟世救人。

    當時先人陳基為郎公祖師的代言人也就是「乩身」。身負濟世的責任,在當時救了很多人,口耳相傳、一傳十、十傳百,郎公祖師也就造福了許多人。 無奈當時為日據時代,日本人反對台灣人對神明的信仰與崇拜,便開始對人民所信仰的神像進而摧毀,並禁止廟會活動,當然郎公祖師的神像也在那時遭到摧毀,但也是瞞著日軍進行濟世。一直到台灣光復後,郎公祖師降乩指示要裝金身,濟世之路不可斷。 於是先人讓下輩子孫前往雕刻神像店請雕刻師為郎公祖師重新雕刻神像。當時只交代要雕刻一尊佛教的佛像,所以雕刻師就雕成觀音像。

   當新的金身請回唐家要開光時,郎公祖師降乩指示「金身為觀士音菩薩法像非郎公祖師法像,無法進行開光入神儀式」。這時台南鹿耳門天后宮佛祖殿,觀音佛祖恰好巡視而過,見佛像金身無神進入,便派身邊同觀世音菩薩修行之仙女入此神像,也就是今日的「南海觀音佛娘」。郎公祖師的金身也就重新雕刻,然而唐家就有「郎公祖師和南海佛娘」一同為唐家濟世萬人。經過數年之後,濟世之路也因先人陳基的去世而中止,直到民國七十六年郎公祖師選擇了弟子唐唔辭在他的自宅被祀奉。 弟子唐唔辭也常感神績,常為弟子化險為夷,然而在民國八十年間.郎公祖師神績指示眾生,要弟子唐唔辭幫忙郎公祖師濟世,但因弟子有所顧慮,只答應郎公祖師濟世有緣人,但一路走來神績讓眾生有所感觸。有一日經一位高人所指點.此神尊來歷不凡,神尊名稱不對,經高人一說弟子有所懷疑,便開始對郎公祖師的來歷有所探討,追問之下郎公祖師指示「時機未到」。弟子也就不再探討。一直到民國八十五年間,郎公祖師認為時機已到,便降駕指示,說明郎公祖師其來歷,指示名稱為郎公祖師,五公菩薩其中之一排列第二,晉朝高僧,佛誕為農曆12月初8日,民國95年因郎公祖師要濟世的心願,因前往宜蘭三清宮向三清道祖請領銅牌劍令,要有此令牌濟世才算是有執照,無為天意。

    直到民國96年,由郎公祖師降乩指示,已領「玉旨」需立宮名牌匾,取名「祖師殿」同年12月初8日郎公祖師佛誕一同立匾大吉,民國97年初在降駕指示,有降「玉旨」祖師殿需立一尊鎮殿郎公祖師神像,同年農曆314日前往台南縣六甲鄉赤山巖,進行開光儀式,請回鎮殿祖師神像,回祖師殿鎮殿。

    民國99年初宮主唐唔辭出遊南化區此時在無意中進入南陽聖堂時,進入聖堂時有一名師兄跑來跪地接見此時宮主唐唔辭連忙見狀及時避開,等聖堂師兄叩拜完起身,師兄為了讓宮主相信他的舉動和來意就和他談論是否家中是否供奉五公菩薩、這時才明白郎公祖師跟著唐唔辭來到南陽聖堂,這時師兄對著唐唔辭言道「時機已到,該是行善時候」。

    唐唔辭言道「怎樣行善」師兄言道「發心、用心、自有安排」、回到殿中和信眾言討在南陽聖堂所發生的經過、各信眾啧啧稱奇、在爐下信眾商討後、覺得是郎公祖師要『濟世』、決定用擲杯的方式來向『郎公祖師』請示、當日由宮主唐唔辭親自擲杯。擲杯中,郎公祖師欣喜萬分,所擲的杯數都應爐下弟子所要求,郎公祖師當下也要求宮主和爐下弟子,濟世之路進行,而不可終止,不可對金錢有所貪婪,濟世就開始進行。         

     民國99年農曆九月濟公活佛降乩指示,要來幫郎公祖師濟世,但需回中國大陸浙江省天台山,當時爐下眾生不知何意,事實上郎公祖師已接到玉旨,需要回到,得道的寺廟,郎公祖師怕讓宮主花費鉅資而遲遲不敢開口,但已領到玉旨不可違背,濟公活佛才先開口,看眾生意願如何,或許種種原因,意願不大,眼看時間已到,同月化公菩薩降乩指示來點明,郎公祖師為難之處和郎公祖師之來歷,化公指示:祖師需回中國大陸山東省濟南市神通寺。神通寺在晉朝時期名為:郎公寺。也是郎公祖師發跡的地方,因下玉旨,,要前往神通寺,恭請五公菩薩會齊,並開光令旗,請五公菩薩回祖師殿共同扶持郎公祖師濟世一事。同時郎公祖師再降乩指示:方才化公所講也是郎公祖師難以開口表明之事,並訂民國100年農曆二月一日前往神通寺,並交代前去神通寺有意想不到的事,讓眾生了解郎公祖師神跡,南海觀音佛娘再降乩指示:玉旨已到,濟世之路吾也會助郎公祖師一臂之力,也一並前往洛迦山,會見觀音佛祖,謁祖過爐。  濟公活佛再降指示:郎公祖師也同意,吾來祖師殿盡一份心力,也要回到天台山謁祖。

    宮主向郎公祖師請示,農曆二月山東省正值酷寒冬季,下雪時節,宮主怕要一同前往之眾生受風寒,而郎公祖師指示:農曆二月一日一定要到神通寺,風寒之事不必擔憂,必定讓眾生到達時不會受風寒。當眾生到達時真的不覺得冷,聽當地民眾說前兩天還著下大雪,原本導遊擔心的事也一一順心,原本下午五點鐘前寺廟會關門無法到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班機提早起飛,飛行時間也比原先預定時間提早了,爭取很多時間,原本因時間及天候問題改變行程,但發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讓導遊蔡先生信心滿滿,按照原訂行程時間到達第一站「神通寺」。

    導遊先行神通寺住持說明一行人的來意後,住持恭請眾神像及信徒進入神通寺,更讓導遊覺得神跡與巧合,原本導遊跟住持連絡了一個月都連絡不上,神通寺主持竟然在前一晚,剛從北京回來,冥冥之中好像都已經安排好了一樣,神通寺主持,釋界空欣喜萬分,並說明隔日農曆二月二日正是濟南市重要的節慶,並邀請參加慶典,隔日再訪神通寺,眾生才明白,之前郎公祖師交代有意想不到的事,也讓參團眾生驚奇不已,開光儀式完後,,神通師寺主持也為郎公祖師和眾生舉辦一場誦經法會當下那種神聖莊嚴的氣份讓在場的人感受是無法用言語表達,儀式完畢後參訪郎公祖師早前所留下的遺跡,讓眾生更加了解郎公祖師的事跡。

    宮主唐晤辭,在濟世時覺得濟世問事場地太小,無法使來問事的信眾立身和為不打擾到鄰居的安寧,便發心要為郎公祖師(五公菩薩)建立一間寺廟,以利郎公祖師(五公菩薩)眾神尊可崇祠濟世,便在自家的田園裡建立寺廟,起初郎公祖師也不想給宮主唐晤辭添增巨大的經費,便推辭以藉要保護家宅,爐下大大小小不想分開為由。但宮主唐晤辭堅心墾意便開口發心在他有生之年要幫(郎公祖師)建祠濟世萬人香火萬年。

    郎公祖師見宮主唐晤辭一片真心為郎公祖師設想,也接受宮主的好意,並交代在民國100年農曆的3月8日剛好從大陸濟南揭祖回來,要探地選位,也交代要在廟地進行過火儀式,郎公祖師親身踏出四轎擇出寺廟地理方位,同年農曆4月6日進行動土儀式。並在同年進行地基開挖,在這期間也有一段神績,原本土地勘查一直無法通過無法拿到建築執照,公主也為一事煩心,一日大陸洛迦山觀音佛祖降駕指示執照一事請宮主唐晤辭不用煩心。觀音佛祖會幫助祖師巖執照通過,同月勘查人員來查馬上就通過了,執照也在同年9月發下來,同月進行興建工程。

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8) 


東晉神通古寺 石塔石雕演繹隋唐佛門藝術



神通古寺東晉神通古寺




神通寺摩崖造像(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神通寺遺址位於濟南南部山區,原名郎公寺,始建於西元351年,至隋代,因隋文帝得神通感應,改名“神通寺”。


僧朗是東晉時期的和尚,曾經師從於西域來的高僧佛圖澄。也許正是因為僧朗和其師傅一樣“碩學淵通”,所以他在駐錫山東之後,當即得到了統治者們的尊崇和重視,不但盤踞山東地區的南燕國主將其奉為神明,而且遠在江南的東晉皇帝,入主長安的前、後秦國王以及異域他邦的高麗、崑崙等國家元首等等,也無不奉金贈銀,支援其發展佛教事業。山東第一寺由此蜚聲中外,僧朗也被尊稱為朗公,其寺院也被呼為朗公寺,寺院的規模也因此而不斷擴大,最終成為中國東部地區影響最大的佛教勝地。


而朗公寺之所以又被喚作“神通寺”,這裡面還有其與隋文帝的一段淵源。相傳隋文帝楊堅夢中得佛祖點化,稱其母呂苦桃的族親在濟南郡,來此尋親,竟真找到了母親的侄子與堂弟。隋文帝深信“此緣來源於佛”,便在開皇三年,以“通徵屢感”賜給了朗公寺“神通寺”的名字,意在“佛有神通、法力無邊”。此後,在皇帝、貴族的推崇下,此處香火愈加旺盛,而在隨後的千百年裏,寺廟在歷朝歷代又經歷了數個發展起伏,直至清末民初,遭戰火毀滅性破壞,這座古剎就此沒了蹤跡。


如今的神通寺,雖經歷千年風雨,班駁的地寺院的輝煌壯麗,但遺存的古塔舊碑、摩崖造像等等,卻依然煥發著熠熠光彩,向世人昭示著佛法的偉大與藝術的壯美。


神通寺-1  


四門塔



四門塔(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神通寺內有單層石塔一座,俗呼四門塔。四門塔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亭閣式石塔,它的古樸簡潔、大方渾厚讓人稱歎。它不靠地基支撐,全靠塔心柱承重,卻異常堅固、千年不倒。塔身毫無花俏的裝點,墻體大面積的素白,卻顯得愈加莊重,毫不單調。塔的四門內各有一尊石佛,南面保生佛,北面微妙聲佛,東面阿閦佛,西面無量壽佛,均造型生動,神態親切,讓人不禁感嘆古代?%

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中國人自古就相信神佛,中華民族真的是一個崇尚修煉,注重道德的民族,中華文化也是人們普遍信神,普遍敬仰神的神傳文化。中國歷史悠悠五千年,人們什麼時候都是相信有神靈存在的。充其量只不過是有的時候人們對神的信奉是以道為主,有的時候人們對神的信奉是以佛為主罷了。無論是在「漢唐盛世」,還是在兵荒馬亂的亂世都是如此。

例如,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時期,叫作「五胡亂華」,那時,中原大地遍地烽火,戰亂不止。可就是在這樣一個亂世裡,人們依然虔誠的崇敬佛、道、神。只有到了中共紅朝時期,人們才在中共邪黨一步步的「無神論」和「進化論」的強制洗腦下,淡忘了神,遠離了神,也遠離了我們的祖先,遠離了真正的中國文化。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五胡亂華」 時期人們敬重佛法修煉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五帝爭供一和尚」。

僧朗是「五胡亂華」時期的著名高僧,曾經就學於西域來的高僧佛圖澄。僧朗一生都以宣揚佛法為己任,具有高尚的道德與淵博的學問,為當時的人們所景仰。然而修煉人是不追求世間名、利、情的。僧朗不願過份的為世人所關注,便來到了濟南山區中的金輿谷內一邊安心修煉,一邊傳播佛教中的佛法。信眾日多,便建立了寺廟,人稱「郎公寺」(到了隋朝,隋文帝因為得神通感應,而將其改名為「神通寺」)。

僧朗雖然隱居在金輿谷中,不求聲名,唯求修煉,但他的聲名卻日益遠播,當時山東地區的南燕國主將其奉為神明,禮敬有加。僧朗的聲名不僅傳遍南燕,就是中國其它地區乃至國外也都有所聽聞。例如遠在江南的東晉皇帝,入主長安的前、後秦國王以及異域他邦的高麗、西域崑崙等國家的帝王等等,都無不奉金贈銀,支持其傳播佛法。

帝王們不僅僅對僧朗傳法提供物質支助。當時中國有五位帝王都派了專使前往致書慰問,想把僧朗請下山來,大加供養。

下面將五個皇帝給僧朗的書信大意介紹如後:

第一位是秦主苻堅,致書中說:皇帝敬問泰山朗和尚,大聖應期,……朕日理萬機,不能親自前來迎請和尚,今遣使人,安車相迎,希望和尚靈光,能夠蔭被京邑,隨使奉上紫金數斤,供鍍形像,絹綾三十匹,另外送上奴子三人,以應和尚掃灑之用,至人無違,幸望納受,大師定能慈鑒朕意,如師能來,朕當以師禮事之。

第二位是晉武帝曜,給朗和尚的信說:皇帝敬問泰山朗和尚,睿德光時,聲飛東嶽。我想與和尚同養群生,至人通微,想大師能明朕之心意。今遣使者,送上五色珠像一尊,光錦五十匹,象牙的簞子五領,金缽五個,維願納受。

第三位是後燕的成武帝慕容垂,給朗大師的書信說:皇帝敬問泰山朗和尚……我早就敬仰和尚,有心皈依。今遣使者,送上官絹一百匹,袈裟三領,綿五十斤,幸為納受。

第四個是魏太祖道武的來書:皇帝敬問泰山朗和尚,承妙聖靈,要須細略,已命元戎,上人德同海岳,神算遐長,仰望和尚,助威謀略,克寧荒服。今遣使者,送上素絹二十匹,白□五十領,銀缽三枚。

第五個是南燕的慕容德,他對朗和尚更是恭敬有加,並親自為他在齊州建一寺,然後再致書給朗和尚說:敬問泰山郎和尚,遭家多難,災禍屢臻……朕以無德,生在亂兵,遺民未幾,繼承天祿,幸和尚大恩,神祇蓋護。使者送絹百匹,並敕封大師東齊王之位,奉以高山等二縣的封給,書不盡意,稱朕心焉。

可是修煉人求的不是物質享受與供養,而是在修煉上有所進步,最終能夠圓滿功成,因此,僧朗不為世間任何名利所動,一一回絕了他們,五朝天子一個也沒有能夠把他請下山。所以後人稱讚僧朗和尚道:

道德凝懷,
千里哲人競湊;
芳聲播遠,
五朝天子移風。

這就是著名的「五帝爭供一和尚」的故事。

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朗公寺僧朗.jpg

a6.jpg

a7.jpg

 

竺僧朗─僧朗,又稱竺法朗。南北朝時代、晉代僧。京兆人。生卒年不詳。年少出家,遊方問道,蔬食布衣,淡泊名利;初隨佛圖澄(232348)習戒,後兼學般若,並與當代高僧道安、法和等相交甚篤。苻秦建元之初(365),於泰山西北金輿谷崑崙山中建立精舍,受教之徒眾百餘人;其教團以戒律嚴格著稱,且為當時北地佛教之中心。前秦苻堅、後秦姚興、燕王慕容德等,均對師欽敬有加。世傳朗公神異,人畏敬之,師曾於山中除虎患,以安道俗,因其具有靈驗、神異之能力,時人譽為神僧。後人遂稱金輿谷為「朗公谷」。後示寂於山中,世壽八十五。又《水經注》稱,僧朗少事佛圖澄尊者,碩學淵通,尤明氣緯。苻堅、慕容德、姚興對於朗公皆很尊敬。苻堅時沙汰眾僧,特別詔曰:「朗法師戒德冰霜學徒清秀,昆侖一山不在搜例。」到唐時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中尚敘僧朗居泰山金輿谷許多事跡。可見僧朗是受到群眾尊重的。《高僧傳》云:「竺僧朗,京兆人也。少而遊方問道,長還關中專當講說。嘗與數人同共赴請,行至中途忽告同輩曰: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竊者。如言即反,果有盜焉。由其相語,故得無失。朗常蔬食布衣,志耽人外。以偽秦符健皇始元年,移卜泰山。與隱士張忠為林下之契,每共遊處。忠後為符堅所徵,行至華陰山而卒。朗乃於金輿谷崑崙山中,別立精舍,猶是泰山西北之一巖也。岫高險水石宏壯,朗創築房室製窮山美。內外屋宇數十,餘區聞風而造者百有餘人。朗孜孜訓誘,勞不告倦。秦主符堅欽其德素,遣使徵請。朗同辭老疾乃止。於是月月修書.遺。堅後沙汰眾僧,乃別詔曰:朗法師戒德,學徒清秀。崑崙一山不在搜例。及後秦姚興,亦佳歎重。燕主慕容德欽朗名行,假號東齊王,給以二縣租稅。朗讓王而取租稅,為興福業。晉孝武致書遺,魏主拓跋珪亦送書致物。其為時人所敬如此。此谷中舊多虎災,常執仗結群而行。及朗居之,猛獸歸伏。晨行夜往,道俗無滯。百姓咨嗟,稱善無極。故奉高人至今,猶呼金輿谷為朗公谷也。凡有來詣朗者,人數多少,未至一日,輒以逆知。使弟子為具飲食,必如言果至。莫不歎其有預見之明矣!後卒於山中,春秋八十有五。時泰山復有支僧敦者,本冀州人。少遊汧隴長歷荊雍,妙通大乘兼善數論,著人物始義論,亦行於世矣。

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圖澄尊者對中國佛教之影響

佛圖澄尊者既在後趙推行佛化,所經州郡,建立佛寺,凡八百九十三所。其教誨甚誠篤,重行甚於建寺。如有石虎之尚書張離、張良等,家富奉佛,各起大塔。佛圖澄尊者斥其貪吝積聚,方受現世之罪,何福可希?問石虎曰:「暴虐恣意,殺害非罪,雖復傾財事法,無解殃禍。」由此可知佛圖澄尊者的教導注重在勵行慈濟,當時群眾由於佛圖澄尊者的影響奉化,競造寺宇,相率出家。但其中品類雜濫,生出了許多事故,石虎也認為「今沙門甚眾,或有奸宄避役,多非其人」,而下書囑中書命「簡議真偽」。可見當時佛教雖暢行,雜亂情形也自此而盛。

佛圖澄尊者於後趙建武十四年(永和四年348)十二月八日卒於鄴宮寺,年一百一十七歲。師雖無述作傳世,然持律嚴謹,一般推測,其對當時之戒律,應有相當之改革。佛圖澄尊者受業之弟子幾達一萬,追隨者常有數百,著名弟子有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進、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和、竺法雅、比丘尼安令首等。其中堪以代表晉代之高僧者,有道安、竺法首、竺法汰、竺法雅、僧朗、法和、安令首尼等。佛圖澄尊者對我國佛教先覺者道安大師之指導,於佛教思想史而言,實具極大之意義。

釋道安三藏大師有高徒釋慧遠大師,創白蓮社專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宗從此慢慢深入佛教階層。所以佛圖澄尊者至慧遠大師等三代影響中國佛教至深且遠。

故《國清百錄》云:江州匡山東林寺者。東晉雁門慧遠法師之所創也。遠是彌天釋道安之高足。安是大和尚佛圖澄之弟子。三德相承如日月星。真佛法梁棟皆不可思議人也。
且《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派說亦云─「粵自大教東流至佛圖澄而盛,由澄而得道安。安之門有遠公戒珠義海龍姿鳳章,於是教門綱紀從茲大備,師著念佛三昧詠親勸。」

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8) 

東晉神通古寺 石塔石雕演繹隋唐佛門藝術

神通古寺東晉神通古寺

神通寺摩崖造像(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神通寺遺址位於濟南南部山區,原名郎公寺,始建於西元351年,至隋代,因隋文帝得神通感應,改名“神通寺”。

僧朗是東晉時期的和尚,曾經師從於西域來的高僧佛圖澄。也許正是因為僧朗和其師傅一樣“碩學淵通”,所以他在駐錫山東之後,當即得到了統治者們的尊崇和重視,不但盤踞山東地區的南燕國主將其奉為神明,而且遠在江南的東晉皇帝,入主長安的前、後秦國王以及異域他邦的高麗、崑崙等國家元首等等,也無不奉金贈銀,支援其發展佛教事業。山東第一寺由此蜚聲中外,僧朗也被尊稱為朗公,其寺院也被呼為朗公寺,寺院的規模也因此而不斷擴大,最終成為中國東部地區影響最大的佛教勝地。

而朗公寺之所以又被喚作“神通寺”,這裡面還有其與隋文帝的一段淵源。相傳隋文帝楊堅夢中得佛祖點化,稱其母呂苦桃的族親在濟南郡,來此尋親,竟真找到了母親的侄子與堂弟。隋文帝深信“此緣來源於佛”,便在開皇三年,以“通徵屢感”賜給了朗公寺“神通寺”的名字,意在“佛有神通、法力無邊”。此後,在皇帝、貴族的推崇下,此處香火愈加旺盛,而在隨後的千百年裏,寺廟在歷朝歷代又經歷了數個發展起伏,直至清末民初,遭戰火毀滅性破壞,這座古剎就此沒了蹤跡。

如今的神通寺,雖經歷千年風雨,班駁的地寺院的輝煌壯麗,但遺存的古塔舊碑、摩崖造像等等,卻依然煥發著熠熠光彩,向世人昭示著佛法的偉大與藝術的壯美。

神通寺-1  

四門塔

四門塔(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神通寺內有單層石塔一座,俗呼四門塔。四門塔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亭閣式石塔,它的古樸簡潔、大方渾厚讓人稱歎。它不靠地基支撐,全靠塔心柱承重,卻異常堅固、千年不倒。塔身毫無花俏的裝點,墻體大面積的素白,卻顯得愈加莊重,毫不單調。塔的四門內各有一尊石佛,南面保生佛,北面微妙聲佛,東面阿閦佛,西面無量壽佛,均造型生動,神態親切,讓人不禁感嘆古代工匠手法的巧奪天工。

四門塔高約13米,平面正方形,每邊長7.38米,四面辟門,中立方墩,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主佛像及左右二尊菩薩和弟子,目前剩下主佛。每尊佛像都是用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佛像皆螺發肉髻,顏面豐圓,額光平正,細眉慈眼,隆鼻長耳,嘴角上揚,安詳恬靜的神情,似在向人娓娓說法。這些佛像雕刻細膩傳神、刀法流暢、文飾清晰,極富中國文化、藝術的審美精神,是珍貴的佛教藝術極品。 

另,該塔形制特別,當為塔之建築初傳入中國不久之實物。

1972年對四門塔進行維修時在塔頂內部拆下的一塊拱面板上,發現刻有“大業七年造”的字樣,同時還在塔內發現一個舍利函,函內貯有隋代五銖錢。兩相印證,可知四門塔是一座隋代後期的建築物,建於大業七年。

神通寺2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千佛崖造像亦稱神通寺造像,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東南約40公里的歷城區白虎山東麓。造像集中在南北長65、高8.5米的崖壁上,絕大部分為唐初雕造,個別為後世作品,保存基本完好。現存小型洞窟6個、造像214尊、銘刻題記45處。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崖造像內容既有佛像,也有唐皇室成員,還有一般官僚、僧尼和民眾。雕琢均甚精湛、細膩、寫實,世俗化傾向較為明顯,為典型的唐代造像風格。佛像題材有倚坐佛像、結跏趺坐阿彌陀佛及釋迦牟尼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等,最大高2.8米,小的僅數十釐米。唐皇室成員造像有南平長公主、趙王李福、駙馬劉玄意等,其中南平長公主造像,體態豐腴,面目圓潤,微微帶笑,溫雅敦厚,儼然一貴婦人氣派,為山東地區唐代造像的精品。此外,在10尊造像邊上刻有武德、貞觀、顯慶、永淳、文明等紀年題記,為研究唐代造像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

唐高祖武德二年,沙棟法師在神通寺西鄰的山崖上造就了第一尊佛像,開始了依山鑿崖的佛教功德。25年後,另一個叫明德的僧人繼踵而至,于貞觀十八年造石像兩軀,此後,明德法師又于唐高宗顯慶三年再次造像。正是兩僧人的提倡,使神通寺遺址又增添了一處亮不可替代的風景:後來的善男信女,緊隨其後,把造像的面積擴而大之,形成山東地區最大的唐代摩崖造像。

神通寺3  

神通寺塔林

神通寺塔林(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神通寺塔林,又稱祖師林。現存宋、元、明各代高僧墓塔四十一座,包括密檐式、亭閣式、樓閣式、經幢式、鐘式、圓筒式、圓球式等,或精雕細琢,或粗獷豪放,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其形制及塔身上所刻僧人之名號、年代與事跡,為研究歷代古塔和神通寺歷史提供豐富素材,有人稱之為“塔的博覽會”。

唐代殿堂臺基在塔林北,呈長方形,臺基上刻有浮雕伎樂人物,或手執簫、鼓、琵琶,或載歌載舞,形象栩栩如生。龍虎塔位於塔林南,三層束腰上精雕細刻著天王、雄獅、龍、虎及眾多人物,浮雕造型華美,令人驚艷。

其中最著名的為闕形雙塔。據闕身上塔銘記載,係神通寺住持成公無為大師墓塔,建於明世宗嘉靖五年。全用石塊築成,下為石刻束腰須彌座,上刻牡丹、葵花、菊花等花草圖案;座上立長方體塔身,覆以石刻屋檐三重,歇山式,瓦櫳、鬥拱、垂脊等,全採漢闕模式,既無塔剎,又無佛教圖像,獨樹一格,與一般墓塔大異其趣。

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志和尚傳奇故事

作者:佚名 
 
 釋寶志俗姓朱,金城人。少年出家。住江東道林寺,修習禪學。到了南朝宋太始初年,忽然像入了魔一樣,居止無定處,飲食無定時,蓄起頭髮長有幾寸,常常赤著腳在大街小巷裡走路。拿著一根錫杖,杖頭上掛著剪刀與鏡子,或者掛著一兩片絲布。

  南齊建元年間,逐漸顯示出奇異之處。一連幾天不吃飯,也沒飢餓的表情;跟別人說的話,人們開始很難理解其含義,後來則都被事實所驗證;時常作詩,但語言像讖言咒語一樣。江東的人士與俗民百姓都對他禮敬。齊武帝說他迷惑群眾,將他收監于建康。第二天,有人見他在市區內遊逛,回到監獄裡一看,寶志卻仍然在牢房裡,寶志對獄卒說:“門外有兩駕車子給我送飯來了,用金缽子裝著飯,你可去給我拿來。”說完,只見齊王的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一塊兒來給寶志送飯,果然像他所說的,建康縣令呂文顯將此事奏聞武帝,武帝便把寶志接到了宮裡,讓他住在皇宮後院的廳房裡,這裡暫時停止了內部宴樂活動,寶志也可以像別人一樣隨意出入。

  後來,景陽山上還有個寶志,與七個僧人在一起。武帝大怒,派人去檢查寶志的住處,守門人報告說,寶志出門好長時間了,在省,正以黑墨塗抹他的身上。當時僧正法獻打算贈給寶志一件衣服,便派人到龍光寺和罽賓寺找他,兩個寺廟的人都說他昨晚上住宿在寺裡,剛剛走了。又到他常去的侯伯家尋找,侯伯說:“寶志昨天在這裡行道,早上睡眠還沒醒呢。”此人回去把打聽到的情況告訴了法獻,法獻才知道寶志昨晚上分身在三處住宿。

  寶志常常在隆冬數九光著身子走路,出家道人寶亮想要送給他一件和尚穿的衣服,沒等開口,寶志突然到來,伸手拿過那件衣服就走了。後來,寶志假齊武帝以神力,讓他在地下見到了父王齊高帝,讓他在地下備嘗錐扎刀割之苦,武帝從此永遠廢除了錐刀之苦刑。武帝又常在華林園召寶志,寶志帶著三層布帽來見。不久武帝死,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繼死去。

  永明年間,寶志經常住在東宮的後廳。一天黎明,他從大門出入時,忽然說道:“門檻上的血能弄髒衣服。”於是提著衣服跨了過去。等到郁林事變皇帝被害時,車駕載著人從這裡出去,皇帝脖子上的血流到門檻上許多。

  南齊衛尉胡諧患了病,派人請寶志,寶志解釋說:“明天”,結果沒有去。這天胡諧死了,用車載著屍體回了家,寶志說:“我說的明天,是指明天屍體被載著出去。”

  南齊太尉司馬殷齊之跟隨陳顯達去鎮守江州,臨行前向寶志辭別,寶志在紙上畫了棵樹,樹上有鳥,告訴他說:“急難之時可以登上這棵樹。”後來顯達背叛朝廷,留下齊之鎮守江州,叛亂失敗後,齊之叛逃進了廬山。有人騎馬追了上來,眼看就要追到跟前了,齊之見林中有一棵樹,樹上有鳥,跟寶志所畫的一樣。他頓時省悟過來,急忙爬到了樹上,樹上的鳥一直沒有飛走。追的人看到樹上有鳥,便以為樹上不會有人,於是回去了。結果,齊之就這樣逃脫了。

  南文屯騎桑偃想要謀反朝廷,他去看望寶志,寶志遠遠地看見他就跑了,邊跑邊大喊道:“要圍台城,想反叛,砍頭破肚。”過了十來天叛亂終於發生,桑偃叛逃去了朱方,被人捉住,果然被砍頭破肚。

  南梁鄱陽忠烈王曾經硬把寶志弄到自己的府第,寶志突然急急忙忙地讓人尋找荊子,找到之後,他放在了門上,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不久,忠烈王出任為荊州刺史。

  寶志的先見之明,像這次一樣的,並非一次兩次。寶志平常大都住在興皇與淨名這兩座寺院裡,梁武帝即位後頒下詔書說:“寶志公雖然身處世俗凡塵之中,卻能神游於幽遠無極之境,水火不能使其焦濕,蛇虎不能使其懼怕。論其佛理造詣則聲譽無比,論其隱居韜晦之志則道行高絕。豈得以對待俗士凡情之舉,白白將他拘束限制,愚蠢鄙陋,竟至如此!從今以後,準其自由出入,不得再行限制。”寶志自此常常出入於皇宮,經常出現在台城裡。

  他與梁武帝對面坐在一起吃魚肉,昭明等各位王子都侍立在旁邊。吃完之後,武帝說:“我有二十多年吃不出魚的味道來了。師父有何高見?”寶志便從嘴裡吐出一條小魚,魚鱗魚尾都完好清晰,武帝見了深感驚異。如今在秣陵仍有一條切剩的魚。

  天監五年冬,天大旱,各種祭祀方式都用到了,也沒求下雨來。寶志忽然啟奏皇帝道:“我現在患病未愈。我來告訴官府求雨活命的辦法。如果不來告訴官府,就應受到懲罰。希望在華光殿宣講《勝鬢經》求雨。”梁武帝立即讓僧人法雲宣講了《勝鬢經》,夜間便下起了大雨。寶志又說:“須用一盆水,上面放一把刀。”一會兒大雨普降,高處與低窪處都澆得透透的。

  梁武帝曾經詢問寶志道:“弟子的煩憂困惑尚未解除,用什麼辦法根治呢?”答道:“十二。”明白人以為他說的是“十二因緣”是根治困惑的良藥。又問他“十二”的含義是什麼,答道:“在書字時節刻漏中。”明白人以為他說的是“寫在十二個時辰之中”。又問他“弟子什麼時候能夠靜心修習?”他答道:“安樂禁。”明白人以為,“禁”者“止”也,到了“安樂”的時候,就可以停止了。

  後來,法雲在華林寺講說《法華經》,講到“假使黑風”處,寶志突然問他“有”與“無”的問題。法雲答道:“世俗之諦自然是‘有’(即存在),第一義的真諦則為‘無’(即一切皆空)。”寶志與他往復幾次進行辯難,然後笑道:“若說體相是假有,這也不可解悟,很難解悟。所謂‘假使黑風’,辭旨實屬隱晦。其他地方也都與此類似。”

  有個叫陳徵虜的,全家人都對寶志十分熱情,寶志曾為他顯示過自己的真面目,形相光澤像菩薩的塑像一樣。寶志在世上出名顯奇共四十多年,崇敬信奉他的男男女女不計其數,但他喜歡用小便洗濯頭髮,俗眾與僧人暗中都有譏笑他的。寶志也知道許多僧人仍然喝酒吃肉,當譏笑他的人自己卻喝酒吃豬肚時,寶志憤怒地質問他們道:“你們譏笑我用尿洗頭,那你們為什麼吃裝豬糞的袋子呢?”譏笑他的人懼怕他,並且自感慚愧而佩服他了。

  晉安王蕭綱剛出生的時候,梁武帝(蕭衍)派人詢問寶志,寶志合起兩只手掌來說:“皇子誕生了,好得很!然而冤家也出世了。”後來推算年月日,蕭綱與侯景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

  會稽臨海寺有個高僧,常常聽人說揚州城裡有個寶志,語言顛狂,放縱自在,這位高僧說:“一定是狐狸的鬼魅。我要到揚州都城去,找一只獵狗把他趕跑。”他乘上快船下海,直奔浦口。正要沿著長江往西行駛時,小船忽然被大風鼓盪起來,他心裡知道是在往東南方向漂盪,過了六七天才漂到一座海島上。遠遠望見前面有一座用金箔裝飾的寺塔,高聳入雲,他便順著跑去。走到寺廟前一看,只見庭院與廟宇精美壯麗,到處是芳香的鮮花,有五六個僧人,都有三十來歲,個個容貌秀美,都穿著圓領喬色袈裟,正依在門前樹枝下談話。高僧說:“我要到揚州都城去,被大風飄盪到此處,不知你們這裡是什麼州什麼國。如今四面環海,恐怕再也見不到自己的故鄉了。”那幾個答道:“真要去揚州,即刻便能到。現在有封信託你捎到鍾山寺西排南頭第二間僧房,送給一個黃頭髮的人。”高僧便閉上兩眼坐在船上,等風聲休止時睜開眼一看,果然像那幾個僧人所說的,不知不覺間便到了西海岸。往裡行駛幾十裡,來到揚州。他徑直去鍾山寺訪向,都說沒有黃頭髮的。他把事情的原委說了一遍,有人報告說:“西排南頭第二間房子,住的是瘋子道人寶志。他雖說分配在這座寺院,但總在都城的熱鬧地方,一百天也不回來一趟。那間房子空無一人。”正在他問答的時候,誰也沒發覺寶志已經來到寺廟的廚房裡。他在外面喝醉了,回來要飯吃。別人因為已經開過飯,太晚了,沒有給他,他就跳起來惡罵。這邊的僧人聽說後,打發小和尚繞到廚房旁邊,隨便地喊著“黃頭髮”。寶志聽到後忽然說:“誰在叫我?”即追小和尚來到僧人跟前,對他說:“你發誓要找獵狗捉我,為什麼空手來了?”高僧知道他不是尋常人,對他行禮表示懺悔,把書信交給了他。寶志看完書信說:“方丈道人召喚我,不用多久我也該自行回去。”寶志屈指一算,又說某月某日就去,便不再與這位高僧說話。眾人只記得他說的某月某日。

  天監十三年冬天,寶志在台城後面堂裡對別人說:“菩薩要走了。”不到十天,他就無病而死。屍體柔軟兼有香味,容貌自然和悅。臨死前,他點上一支蠟燭,交給了後屋的守門人吳慶,吳慶立即奏稟了皇帝,梁武帝嘆道:“大師不再留在人間了。給你‘燭’的用意,是要你把後事‘囑’與我啊!”於是厚加殯葬。遺體安葬在鍾山獨龍崗上,仍在墓地建立開善寺,敕令陸倕在墳前製作墓誌銘,王筠在寺門內刻寫碑文,並在各處傳布其遺像。

  寶志開始顯露神奇形跡時,約有五六十歲,直到臨終也不見衰老,實在看不出究竟有多大年紀。有個叫餘捷的道人,住在京都九日台的北面,自稱是寶志的姑舅表弟,比寶志小四歲,推算起來。寶志死時該有九十七歲了。

  後魏也有個稱作寶公的僧人,不知老家是什麼地方的,相貌很醜陋,知識極通達,能通曉過去和預見未來三代的事。說的話像讖言符咒,無法理解,事後則被證明句句屬實。胡太后問他世事的結局怎樣,寶公抓一把米給雞,嘴裡發出“朱朱”的喚雞聲,當時人們都不解其意。到了建義元年(西元528年),胡太后被爾朱榮殺害,這才驗證了“朱朱”是有所指的。當時有個洛陽人叫趙法和,請寶公占卜什麼時候能有爵位,寶公說:“大竹箭,不用羽,東廂屋,急手作。”當時誰也不懂是什麼意思。過了一個多月,趙法和的父親死了,所謂“大竹箭”者,是指服父喪所用的粗竹杖,“東廂屋”者,是在中門東側搭製的守喪的房子。當初寶公所作的十二字歌訣,都被說中了。這個寶公與江南那個寶志公,尚未查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家故事:寶公

作者:天馨

【正見網2007年04月03日】僧人寶公,在嵩山上修行。一天在去白鹿山的路上,迷失了道路。此時已經天近黃昏,正不知所措之際,忽然聽見了鐘聲。循著聲音,寶公攀上陡巖,在林子深處看到了一座寺廟,廟門上的匾額上寫著「靈隱寺」。門外有五、六隻大如牛的狗,白毛黑啄或踴或臥。聽到腳步聲,幾隻大狗回視寶公,寶公有些恐懼打算往回走,

這時一個胡僧從外邊回來,寶公喚他卻不答應。寶公只好徑直走入門內,狗亦相隨。過了很久,寶公才能視物。他依次進入房中,走到講堂才見床榻高座。寶公來到西南角的床上坐下。又過了一段時間,突然聽見東面屋子裡有聲音。寶公抬頭觀看,見屋頂開口象井那樣大,身形巨大的僧人從孔中飛下,一共到了五六十人。他們依次而坐,相互詢問,如「今日齋時何處食來」,「豫章成都長安隴右薊北嶺南五天竺」等。話題無處不至,牽涉到了千萬餘裡外的事情。最後,一位僧人從空而下,所有人都問他因何來遲。僧人說:「今日是相州城東彼岸寺鑒禪師講法會。有一後生聰俊難問,詞音鋒起殊為可觀,所以不知不覺就來晚了。」寶公整衣而起對諸僧說:「鑒就是寶和尚。」 諸僧看著寶公,瞬間就消失了,靈隱寺也不復存在。寶公獨自一人坐在柞木之下,周圍除了巖谷、禽鳥什麼都沒有。

寶公出山後告訴了尚統法師自己的奇遇。法師說:「靈隱寺是石趙時佛圖澄法師所造。不是凡人居住的地方。」



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普化隨緣度人

 

          盤山和尚將遜世,召集弟子:「我不久人世,好歹師徒一場,我要看看那個人最能記得我,大家畫給我來評分。」

 

    眾弟子果然盡力的畫好像呈給師父,盤山怎麼看都不愜意,搖著頭,很是失望。輪到普化,他拿張白紙,什麼也沒畫,呈上盤山就跳翻幾個筋斗出堂去了,引得大眾哈哈大笑。

  盤山也笑了,還說:「這個傢伙將來就摩掣風狂,大鬧一場。」絲毫沒有責備的意思。

  盤山要徒弟寫真,是考驗他們認得什麼才是本來面目,世俗的容貌只是一世的刻記,非常住本真。認得本來面目就沒有時空的隔閡,隨時隨地都可以相見的,就像任何一滴水投於大圓覺海,處處都是自己,處處與人無異。盤山這一問是勘驗,也只有普化一人及格。

  後來長蘆了禪師看了這則公案,手舞腳蹈,連呼:「快活死我了!如果普化沒有爍破乾坤的眼光,盤山怎麼看得出這塊渾金璞玉呢?」

  他當著眾弟子的面前誇讚:「普化老兄讓我實著摸得一本真實的東西,今晚說不得讓大家知道我長蘆不是隨便說說而已。」下了座,翻了個筋斗,逕自回方丈室去了。

  雪菴瑾禪師聽了別人提到這些事,想翻個筋斗,總覺得有樣學樣,只好拿起筆寫下幾個字:「徹底冰壺無影像,倒翻筋斗摸難成,千峰雨歇黃梅後,桂魄還從海上生。」

  盤山將離開這個世界,當然要考查弟子的心得,出個畫相的題目,也只有普化答得對,但是普化喜好逍遙,不耐法堂那套禮節,盤山只能隨他的意,本來無一物嘛,何必強求?

  蘆了禪師照普化的樣子翻了個筋斗,表現了禪者無拘無束的心懷,反諷弟子們一言一行的嚴苛,希望他們真能放下一切才能契入禪道,又是另一種表現。

  雪菴就多嘴了,總不免吐露消息,說什麼千峰雨歇黃梅後,看看海面上升起的那個月亮多麼漂亮,清輝照在海波上,心曠神怡!

  中國禪風所以難言,因為禪是生命的體認與實踐,密密的在生命中生根,一旦進入禪境,自然的綻現了禪的生機,不用造假,不用模擬,摔也摔不掉。生死也不過像翻個筋斗,像搖鈴過街一樣,當然,也要有那般本事才可以。

  盤山去世後,普化瘋瘋癲癲的,逢人就沿街振鐸一聲,有時將鐸貼在人家的耳邊搖一搖,有時候把鐸放在人家背後,有些人回首看他,他就伸手:「施我一錢吧!」

  臨濟禪師在鎮州創臨濟院,普化跑來相贊,熱鬧依舊。有一天,普化入市,逢人就說:「供養我一件直縐吧!」人家拿了被襖、布裘送他,他卻搖鐸一聲,怎麼也不接受。

  臨濟派人送他一副棺材,他笑著說:「臨濟這小兒,怎麼饒舌來著。」接著說:「明日,我普化要在東門外入化。」第二天,大家齊集東門城外看熱鬧,他卻說:「今日葬不合時辰。明日,到南門城外化去好。」翌日偏說:「還是明日出西門外,比較吉時。」大家被他這麼一弄,第四天出城的人,自然就少了,他就在北城門外振鐸入棺。大家聽到這個消息,又蜂擁前來探看究竟,把棺木打開,什麼也看不到,只聞一陣鐸聲在空中漸去漸遠!

  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陣陣的鈴聲,清脆響起的剎那,與那段遠遠而去的鈴聲結合的寧靜。你也許看到普化的瘋瘋癲癲,但我看到的是他的難以言宣的悲痛。

  後記:王陽明與王汝中論孔子與弟子論志篇,陽明說:「此章觀之,聖人何等寬宏包容氣象。且為師者問志於群弟子,三子皆整頓以對,至於曾點飄飄然不看那三子在眼,自去鼓起瑟來,何等狂態。及至論志,又不對師之問目,都是狂言。設在伊川,或斥罵起來了,聖人乃復稱許他,何等氣象。聖人教人,不是個束縛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從狂處成就他,狷者便從狷處成就他。」

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普化禪師姓氏不詳,也不知是出生於何地何時。《盤山志》記載普化禪師在北方參訪時,悟道於寶積禪師。寶積禪師乃正是禪宗南宗馬祖道一禪師的法嗣;普化禪師悟道後,得到寶積禪師的認可,直到積禪師圓寂,普化禪師就常在東五台的盤山一帶行化。

 

普化禪師晚間常宿在荒塚,白天常常穿梭於大街小巷,言行怪異,有時歌舞,有時悲號,時有驚世駭俗的言行。度化他人,外表看起來像瘋瘋癲癲,若仔細觀察,含有著隨機運用,隨緣化度,言中深藏禪機。當時的人,總是摸不清他是凡是聖。在街上見人就振鈴一聲,或撫其背,有回頭者,不論富貴貧賤、男女老幼,一律平等的說「乞我一錢」,含攝著平等慈悲,普化度生的意義。

 

在《臨濟錄》記載,當時臨濟禪師帶著他的老師黃檗禪師的手信,到偽山禪師那兒,那時仰山正好在當知客師,仰山招待了臨濟禪師,經過一陣寒喧後。
偽山禪師問說「黃檗師兄那兒的僧眾有多少?」
臨濟禪師回答說「七百人」
臨濟禪師問偽山禪師說「大和尚這兒有多僧眾?」
偽山禪師回答說「一千五百人」。
臨濟禪師說「人數很多」
偽山禪師說「黃檗師兄那兒的僧眾也不少」
臨濟禪師辭別偽山禪師後
仰山禪師送到山門說「你以後若往北方行化,那兒會有一處行化的好地方。」
臨濟禪師說「是什麼好地方呢?」
仰山禪師說「你去就會知道,會有一個人輔佐你弘法。只是這個人有頭無尾,有始無終。」


臨濟禪師後來行化到河北省真定縣鎮州,普化禪師已經在那兒一段時間了。臨濟禪師就在大城東南的一個小寺院當住持,寺院名為臨濟院。那時普化禪師常常在街頭振鈴唱道:「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四面八方來旋風打,虛空來連架打。」意謂說,清明的念頭出現時,我就奪那清明的觀照,不留痕跡。若覺察到無念時,我也奪這了知無念的覺知。連架是古時候打稻殼脫粒的工具,意謂凡有所發現心念微細的作意痕跡時,皆令其脫落,直至無相。 


臨濟禪師聽到普化的行跡後,就吩咐侍者去測試他。
侍者去了後,聽完普化唱完後,依照臨濟禪師的指示,一手就抓住他。並大聲的問說「心念都沒有這些痕跡時,你要怎麼樣?」
普化禪師輕輕的托開侍者的手說「明天鎮州大悲院那兒有齋席」
侍者就把當時的情形說給臨濟禪師聽
臨濟禪師說「我很早就懷疑他不是一個平常僧」 

  

(《臨濟錄》原文  )

因普化常於街市中搖鈴云「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四方八面來,旋風打。虛空來,連架打」
 師令侍者去。纔見如是道。便把住云。總不與麼來時如何。
 侍者如教。普化拓開云「來日大悲院裡有齋。」
 侍者迴。舉似師
 師云。我從來疑著者漢。

 

當臨濟禪師知道普化禪師是一位得道高僧後,就想請他與克符和尚來幫忙弘揚他的宗門。《臨濟錄》上記載著臨濟禪師拜訪普化與克符二位禪師的情形。
師見普化。乃云「我在南方,馳書到溈山時,知你先在此住待我來。及我來,得汝佐贊。」(我在南方時,從仰山處得知你已在這兒了,這些日子來,非常感謝得到你的許多幫助)
我今欲建立黃檗宗旨。汝切須為我成褫。普化珍重下去(我想建立黃檗的宗門,好讓後來者,在佛法的修証上有個入處。普化接受了,並道一聲珍重後,就下去了)
克符後至。師亦如是道。符亦珍重下去。


三日後。普化卻上問訊云「和尚前日道甚麼?」師拈棒便打下。
(
和尚前些日子說些什麼?臨濟禪師拿起棒子要打普濟,普濟跑,臨濟追打出去。)
又三日。克符亦上問訊。乃問「和尚前日打普化。作甚麼。」師亦拈棒打下。
輔佐是放下身段,故意與臨濟禪師一唱一和,引導僧眾在禪法的修証上,有個入處。猶如觀音與勢至菩薩,入已成佛,現菩薩身來輔佐阿彌陀佛弘揚佛法。


取二則有關普化禪師的公案。
(
《臨濟錄》 師一日同普化赴施主家齋次
師問:「毛吞巨海,芥納須彌,?是神通妙用,本體如然。」普化踏倒飯床。
(
毛髮吞下大海,芥子容下大虛空,這是神通妙呢?還是本體就有的功能?普化禪師就一腳踢倒了餐桌。)
師云:太粗生。
普化云:這裏是什所在?說粗說細。
(
這裡是什麼地方,說什麼粗魯不粗魯?)
師來日又同普化赴齋
問:今日供養何似昨日?(今天的供養與昨日比較起來怎樣呢?)普化依前踏倒飯床。
師云:得即得,太粗生。(你雖然由此顯示大道,只是行為太過粗魯)
普化云:瞎漢,佛法說什麼粗細?師乃吐舌。
(
不論何處,寺院中抑或市集上,皆是平等不二,道跡泯絕,豈是有粗與細?臨濟禪師以吐舌來認可所說。)

  

(《臨濟錄》師一日與河陽、木塔長老同在僧堂地爐內坐,因說普化每日在街市掣風掣顛,知他是凡是聖,言猶未了,普化入來,師便問:汝是凡是聖?
普化云:汝且道我是凡是聖?師便喝。
普化以手指云:河陽新婦子,木塔老婆禪,臨濟小廝兒,卻具一隻眼
(
河陽像個新媳婦,困在規矩中,無所作為。木塔像個老婆禪,只會引經說明,臨濟這小子,倒是別有一隻法眼。) 

《祖堂集》記載則是「臨濟小廝兒,衹具一隻眼。」普化禪師的風格上,對臨濟禪師並未大大的讚美。就禪的放曠無絆,任運消遙,在普化禪師的身上,可說發揮到極致,若由此來看禪風,臨濟禪師的確略遜一著。

 就在咸通初年(西元860年),普化禪師與克符禪師的大力輔佐下,臨濟的宗門獲得各方迴響。普化禪師認為輔佐的務已告一段落,打算要離開了。就向街人預示自己將要圓寂,到大街上向人乞一件好衣,很多人都要送他衣服,普化禪師都沒接受,振鈴而去。當臨濟禪師知道了普化禪師的本意後,就吩附人送他一副棺。普化笑道著說:臨濟這小伙子真多此一舉,也欣欣然受之。

 

普化托著棺到街上大聲說:「普化明日去東門死也!」次日街頭一堆人擁擠著跟著普化出城,到了城外,普化卻說:「今日不適合送葬,明日再到南門過世。」次日,眾人又隨之至南門,普化又說:「明日到西門過世才會吉祥。」然後又說明天到北門去比較好。就這樣的到了第四天,人們逐漸的,都以為普化又在瘋瘋癲癲,就沒人跟了。普化就一人到城外,振著鈴,躺進棺材內,請來路人幫封棺。眾多路人一看普化被封進棺木內,就到城內告訴街人,眾多街人擁擠來看熱鬧,有人怕他瘋癲的枉死在棺內,就打開棺木來看,結果一看,沒半個人影,普化全身脫去,不見屍首,了無痕跡。這時,空中響起振鈴的聲,聲音逐漸的越來越遠,直到無聲。也正應了仰山禪師所說的有頭無尾,有始無終。

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志公禪師傳略

作者:不詳

原文標題:寶志和尚(志公禪師)傳略

來源:網路論壇 發布日期:2006年

 

  寶志(418 514),又稱保志,南朝僧。世稱寶公、志公和尚,金城(江蘇句容)人,俗姓朱。金城在建康蔣山以北,世傳有一朱姓汲井,聞鷹巢中有嬰兒啼哭,故取而養之。

  寶志年少出家,住建康道林寺,師事僧儉,修習禪業。劉宋泰始(465 471)初年,他忽然變得行為怪異,居止無定,飲食無量,經常蓬頭垢面,發長數寸,執一錫杖,上掛銅境、剪刀之類,赤足出入鍾山,往來都邑之間。至齊建元(479 482)中,始見異跡,或數日不食,而面無飢容;與人言語,始若難曉,後皆效驗;時或賦詩,其言每似讖記,世稱“志公符”。

  京城中,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都對他很尊敬,爭著向他詢問禍福。齊武帝以其惑眾,投之之于建獄中,但每天都有人見其遊行於市里,若往獄中驗視,卻見他仍在獄中。有一天,寶志對獄吏說:“門外有兩輿來,中有金缽盛飯,你可取之。”獄吏來到門外,果然見到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送來食物供養寶志。

  建康令呂文顯將這些怪異之事向齊武帝稟報,齊武帝乃迎寶志入華林園供養,但禁其出入,而寶志並不為所拘,仍經常遊訪龍光、賓、興皇、淨名等諸寺。一日,寶志在華林園忽頭戴雙重孝帽,也不知其孝帽從何處得之,不久以後就有傳來豫章王和文惠太子相繼去世的消息。

  當時的僧正法獻,欲以一衣贈送寶志,派人人于龍、賓二寺尋找,兩寺的僧人都說:“志公昨夜在此住宿,早晨就離去了。”於是法獻又派人到寶志常去的厲侯伯家尋找。厲侯伯對來人說:“志公昨日確在此行道,早晨睡到現在還未醒呢。”使者歸告法獻。人們這才知道寶志有分身三處的本領。

  至梁武帝建國,始解其禁,下詔說:“志公跡拘塵垢,神遊冥寂,水火不能憔濡,蛇虎不能侵慛。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論,則遁仙高者。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製,何其鄙狹一至於此?自今行來,隨意出入,勿得復禁。”寶志自此得以自由出入禁內。梁武帝常與之談,內容多為佛經義理。

  天監二年(503),一次武帝與之談論。帝問:“國有難否?”寶志自指喉及頸,預示將發生候景之亂。帝又問:“享國幾何?”志答:“元嘉,元嘉。”宋文帝元嘉有三十年,重言之者,預示享國之年過於元嘉(梁武帝在位共計52年)。一日,梁武帝與寶志談及行樂之事。寶志請梁武帝出死囚數人以驗其說。梁武帝於是命眾囚各持一裝滿水的杯子周行庭下。並告誡他們說:“杯水不溢,當貸汝死。”繼命奏樂以動其心。良久,視之,無一人將水滴漏出來。梁武帝感嘆道:“汝聞樂乎?”眾囚回答:“不聞。”寶志說:“彼正畏死,唯恐水溢,安得聞樂?陛下若亦如此,常懷畏懼,則逸樂之心自然不生。””樑武曾詔張僧繇為寶志畫像,寶志抓破面門,顯出十二面觀音相,形象或慈或威,僧繇竟無法下筆。天監五年(506)冬,天大旱,雩祭備至,仍示降雨。光宅寺法雲師曾講法華經,感得天花滿空下如飛雪。。樑武以天大旱事問志公,志公說:“雲能致雨。”梁武帝於是請法雲法師講《勝鬘經》》于華殿。講畢,當夜降大雨雪。

  江南民間流傳有許多關於寶志神通廣大的故事。傳說梁天監四年(505),由於安徽潛山風景奇絕,而山麓尤勝。寶志與白鶴道人都想得到此這塊寶地,建立自已的道場。於是二人都向梁武帝提出請求。梁武帝認為二人都具有神通,有意讓二人比試高低,就說:“誰先在那塊地上立下標識,那塊地就屬於誰。”道人說:“我以鶴飛立處為標記。”寶志說:“我以錫杖飛落處為標記。”言畢,白鶴道人的那只白鶴振翅直衝雲天,飛抵山麓,剛欲止住,忽間身後錫杖隆隆之聲,白鶴驚起飛止他處,而錫杖遂落於山麓。白鶴道人見此,心中很是不快,但有約在先,不可食言。於是二人各就其處建立寺觀。這個神奇傳說反映了當時釋道鬥爭的激烈。

  現在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野寨區有山谷寺,又稱三祖寺。相傳就是當年寶志來此開山建寺,後禪宗三祖僧璨禪師雲遊至此,擴建寺院講經說法,名揚大江兩岸。現在寺院附近尚存有寶公洞、錫杖井、卓鍚泉等古蹟。

  相傳洞為寶志開山時所居,井、泉為寶志以錫杖所掘。晚唐作家範攄著《雲溪友議》,主要記載中唐至晚唐間詩人的詩歌唱和與遺聞佚事。書中有一則說:““樑代公讖曰:‘兩角女子緣衣裳,端坐太行邀君王,一止之月自滅亡。’解曰‘兩角女子’,‘安’字也;緣衣,‘祿’字也;太行,‘山’字也;一止,‘正’字也。祿山果於正月死也。”寶志曾與梁武帝登鍾山,指獨龍崗說:“地為陰宅,則永其後。”梁武帝問:“誰當得之?”寶志答:“先行者當得之。”天監十三年(514)冬,有一天,他忽移寺內金剛像出置戶外,對人說:“菩薩當去。”幾日後,便於華林園佛堂內無疾而終,屍骸香軟,形貌熙悅,時年九十七。

  臨終前,他親手點燃一支蠟燭,交給後閣舍人吳慶。吳慶即時奏聞梁武帝。梁武帝聞言,嘆息道:“大師不復留矣!燭者,將以後事囑我乎?”於是厚加殯送,敕葬鍾山獨龍之阜,建五級浮圖於其上,梁武帝並親臨致奠,忽見觀音大士湧身雲間,乃於墓側建開善精舍。敕陸製銘辭於塚內,王筠勒碑文於寺門,謚號廣濟大師,並向民間傳布其遺像,以示紀念。

  後代續有追贈,如妙覺大師、道林真覺大師、慈應惠感大師、普濟聖師菩薩、一際真密禪師等號。寶志有《十四科頌》十四首、《十二時頌》十二首、《大乘贊》十首等傳世。《佛祖歷代通載》稱其旨趣與宗門冥合。

  現在,南京與寶志有關的古蹟有以下三種。寶志塔:在鐘山東麓,位於靈谷寺無量殿西。此塔原在鍾山獨龍阜玩珠峰(今明孝陵址)。梁天臨十三年(514)冬,梁武帝葬寶志於獨龍阜,並於墓所建開善精舍。寶志生前,梁武帝曾以社稷存亡遠近之事詢問。寶志答:“貧僧塔壞,陛下社稷隨壞。”寶志去世後,梁武帝“以金二十萬易其地,敕造木塔五級,用皇女永康公主遺下奩具成之,仍以無價寶珠置其上。……畢工,駕御寺。公忽現雲端,萬眾讙呼,聲振山谷。敕謚廣濟大師。厥後,帝思前言,木塔其能久乎?遂命撤之改創石塔,貴圖不朽,以應其讖。拆塔才畢,侯景之兵果至。”(《靈谷寺志‧寶志公行實》)塔的底層為志公葬身處。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營造孝陵,決定遷移古寺廟及寶志塔,主持孝陵工程的李新在拆塔掘基時見寶志遺體端坐未腐,發披體,容貌如生,太祖視之生畏,許願金棺銀槨,以葬志公,隨同佛寺一起遷至東崗靈谷寺內。此事在明張岱《陶庵夢憶》中有記載:“及開藏,下為梁志公和尚塔。真身不壞,指爪繞數匝,軍士輦之刁二起。太祖親禮之,許:以金棺銀槨,莊田三百六十頃奉香火,舁靈谷寺塔之。今寺僧數千人,日食一莊田焉。”又,董漢陽《碧裡雜存》雲:“詢於故老,告餘曰,今之孝陵,即志公瘞所也,瘞旁原有八功德水,泉脈甘美,減意伯奏改葬之。乃見二大缶對合,啟之,端坐於內,發被體,指繞腰矣。瘞既遷,而水亦隨往,聖祖異焉。敕建靈谷寺,賜之莊山甚廣,仍迎八像以歸,建塔居之,命太常歲祭,行搢笏之禮焉。”靈谷八景之一“浮圖秋月”即指此。“文革”中掘開塔基僅見一函石盒,內裝一影青香燻盛骨灰,未見金棺。此香燻現存南京市博物館。

 

東方陽熹批注:

  志公禪師與達摩祖師、傅大士(姓傅名翕,字立風,號善慧),共稱梁代三大士。

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志和尚傳奇故事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  發表時間:2008-9-5 23:40:59
 
 釋寶志俗姓朱,金城人。少年出家。住江東道林寺,修習禪學。到了南朝宋太始初年,忽然像入了魔一樣,居止無定處,飲食無定時,蓄起頭髮長有幾寸,常常赤著腳在大街小巷裡走路。拿著一根錫杖,杖頭上掛著剪刀與鏡子,或者掛著一兩片絲布。

  南齊建元年間,逐漸顯示出奇異之處。一連幾天不吃飯,也沒飢餓的表情;跟別人說的話,人們開始很難理解其含義,後來則都被事實所驗證;時常作詩,但語言像讖言咒語一樣。江東的人士與俗民百姓都對他禮敬。齊武帝說他迷惑群眾,將他收監于建康。第二天,有人見他在市區內遊逛,回到監獄裡一看,寶志卻仍然在牢房裡,寶志對獄卒說:“門外有兩駕車子給我送飯來了,用金缽子裝著飯,你可去給我拿來。”說完,只見齊王的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一塊兒來給寶志送飯,果然像他所說的,建康縣令呂文顯將此事奏聞武帝,武帝便把寶志接到了宮裡,讓他住在皇宮後院的廳房裡,這裡暫時停止了內部宴樂活動,寶志也可以像別人一樣隨意出入。

  後來,景陽山上還有個寶志,與七個僧人在一起。武帝大怒,派人去檢查寶志的住處,守門人報告說,寶志出門好長時間了,在省,正以黑墨塗抹他的身上。當時僧正法獻打算贈給寶志一件衣服,便派人到龍光寺和罽賓寺找他,兩個寺廟的人都說他昨晚上住宿在寺裡,剛剛走了。又到他常去的侯伯家尋找,侯伯說:“寶志昨天在這裡行道,早上睡眠還沒醒呢。”此人回去把打聽到的情況告訴了法獻,法獻才知道寶志昨晚上分身在三處住宿。

  寶志常常在隆冬數九光著身子走路,出家道人寶亮想要送給他一件和尚穿的衣服,沒等開口,寶志突然到來,伸手拿過那件衣服就走了。後來,寶志假齊武帝以神力,讓他在地下見到了父王齊高帝,讓他在地下備嘗錐扎刀割之苦,武帝從此永遠廢除了錐刀之苦刑。武帝又常在華林園召寶志,寶志帶著三層布帽來見。不久武帝死,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繼死去。

  永明年間,寶志經常住在東宮的後廳。一天黎明,他從大門出入時,忽然說道:“門檻上的血能弄髒衣服。”於是提著衣服跨了過去。等到郁林事變皇帝被害時,車駕載著人從這裡出去,皇帝脖子上的血流到門檻上許多。

  南齊衛尉胡諧患了病,派人請寶志,寶志解釋說:“明天”,結果沒有去。這天胡諧死了,用車載著屍體回了家,寶志說:“我說的明天,是指明天屍體被載著出去。”

  南齊太尉司馬殷齊之跟隨陳顯達去鎮守江州,臨行前向寶志辭別,寶志在紙上畫了棵樹,樹上有鳥,告訴他說:“急難之時可以登上這棵樹。”後來顯達背叛朝廷,留下齊之鎮守江州,叛亂失敗後,齊之叛逃進了廬山。有人騎馬追了上來,眼看就要追到跟前了,齊之見林中有一棵樹,樹上有鳥,跟寶志所畫的一樣。他頓時省悟過來,急忙爬到了樹上,樹上的鳥一直沒有飛走。追的人看到樹上有鳥,便以為樹上不會有人,於是回去了。結果,齊之就這樣逃脫了。

  南文屯騎桑偃想要謀反朝廷,他去看望寶志,寶志遠遠地看見他就跑了,邊跑邊大喊道:“要圍台城,想反叛,砍頭破肚。”過了十來天叛亂終於發生,桑偃叛逃去了朱方,被人捉住,果然被砍頭破肚。

  南梁鄱陽忠烈王曾經硬把寶志弄到自己的府第,寶志突然急急忙忙地讓人尋找荊子,找到之後,他放在了門上,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不久,忠烈王出任為荊州刺史。

  寶志的先見之明,像這次一樣的,並非一次兩次。寶志平常大都住在興皇與淨名這兩座寺院裡,梁武帝即位後頒下詔書說:“寶志公雖然身處世俗凡塵之中,卻能神游於幽遠無極之境,水火不能使其焦濕,蛇虎不能使其懼怕。論其佛理造詣則聲譽無比,論其隱居韜晦之志則道行高絕。豈得以對待俗士凡情之舉,白白將他拘束限制,愚蠢鄙陋,竟至如此!從今以後,準其自由出入,不得再行限制。”寶志自此常常出入於皇宮,經常出現在台城裡。

  他與梁武帝對面坐在一起吃魚肉,昭明等各位王子都侍立在旁邊。吃完之後,武帝說:“我有二十多年吃不出魚的味道來了。師父有何高見?”寶志便從嘴裡吐出一條小魚,魚鱗魚尾都完好清晰,武帝見了深感驚異。如今在秣陵仍有一條切剩的魚。

  天監五年冬,天大旱,各種祭祀方式都用到了,也沒求下雨來。寶志忽然啟奏皇帝道:“我現在患病未愈。我來告訴官府求雨活命的辦法。如果不來告訴官府,就應受到懲罰。希望在華光殿宣講《勝鬢經》求雨。”梁武帝立即讓僧人法雲宣講了《勝鬢經》,夜間便下起了大雨。寶志又說:“須用一盆水,上面放一把刀。”一會兒大雨普降,高處與低窪處都澆得透透的。

  梁武帝曾經詢問寶志道:“弟子的煩憂困惑尚未解除,用什麼辦法根治呢?”答道:“十二。”明白人以為他說的是“十二因緣”是根治困惑的良藥。又問他“十二”的含義是什麼,答道:“在書字時節刻漏中。”明白人以為他說的是“寫在十二個時辰之中”。又問他“弟子什麼時候能夠靜心修習?”他答道:“安樂禁。”明白人以為,“禁”者“止”也,到了“安樂”的時候,就可以停止了。

  後來,法雲在華林寺講說《法華經》,講到“假使黑風”處,寶志突然問他“有”與“無”的問題。法雲答道:“世俗之諦自然是‘有’(即存在),第一義的真諦則為‘無’(即一切皆空)。”寶志與他往復幾次進行辯難,然後笑道:“若說體相是假有,這也不可解悟,很難解悟。所謂‘假使黑風’,辭旨實屬隱晦。其他地方也都與此類似。”

  有個叫陳徵虜的,全家人都對寶志十分熱情,寶志曾為他顯示過自己的真面目,形相光澤像菩薩的塑像一樣。寶志在世上出名顯奇共四十多年,崇敬信奉他的男男女女不計其數,但他喜歡用小便洗濯頭髮,俗眾與僧人暗中都有譏笑他的。寶志也知道許多僧人仍然喝酒吃肉,當譏笑他的人自己卻喝酒吃豬肚時,寶志憤怒地質問他們道:“你們譏笑我用尿洗頭,那你們為什麼吃裝豬糞的袋子呢?”譏笑他的人懼怕他,並且自感慚愧而佩服他了。

  晉安王蕭綱剛出生的時候,梁武帝(蕭衍)派人詢問寶志,寶志合起兩只手掌來說:“皇子誕生了,好得很!然而冤家也出世了。”後來推算年月日,蕭綱與侯景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

  會稽臨海寺有個高僧,常常聽人說揚州城裡有個寶志,語言顛狂,放縱自在,這位高僧說:“一定是狐狸的鬼魅。我要到揚州都城去,找一只獵狗把他趕跑。”他乘上快船下海,直奔浦口。正要沿著長江往西行駛時,小船忽然被大風鼓盪起來,他心裡知道是在往東南方向漂盪,過了六七天才漂到一座海島上。遠遠望見前面有一座用金箔裝飾的寺塔,高聳入雲,他便順著跑去。走到寺廟前一看,只見庭院與廟宇精美壯麗,到處是芳香的鮮花,有五六個僧人,都有三十來歲,個個容貌秀美,都穿著圓領喬色袈裟,正依在門前樹枝下談話。高僧說:“我要到揚州都城去,被大風飄盪到此處,不知你們這裡是什麼州什麼國。如今四面環海,恐怕再也見不到自己的故鄉了。”那幾個答道:“真要去揚州,即刻便能到。現在有封信託你捎到鍾山寺西排南頭第二間僧房,送給一個黃頭髮的人。”高僧便閉上兩眼坐在船上,等風聲休止時睜開眼一看,果然像那幾個僧人所說的,不知不覺間便到了西海岸。往裡行駛幾十裡,來到揚州。他徑直去鍾山寺訪向,都說沒有黃頭髮的。他把事情的原委說了一遍,有人報告說:“西排南頭第二間房子,住的是瘋子道人寶志。他雖說分配在這座寺院,但總在都城的熱鬧地方,一百天也不回來一趟。那間房子空無一人。”正在他問答的時候,誰也沒發覺寶志已經來到寺廟的廚房裡。他在外面喝醉了,回來要飯吃。別人因為已經開過飯,太晚了,沒有給他,他就跳起來惡罵。這邊的僧人聽說後,打發小和尚繞到廚房旁邊,隨便地喊著“黃頭髮”。寶志聽到後忽然說:“誰在叫我?”即追小和尚來到僧人跟前,對他說:“你發誓要找獵狗捉我,為什麼空手來了?”高僧知道他不是尋常人,對他行禮表示懺悔,把書信交給了他。寶志看完書信說:“方丈道人召喚我,不用多久我也該自行回去。”寶志屈指一算,又說某月某日就去,便不再與這位高僧說話。眾人只記得他說的某月某日。

  天監十三年冬天,寶志在台城後面堂裡對別人說:“菩薩要走了。”不到十天,他就無病而死。屍體柔軟兼有香味,容貌自然和悅。臨死前,他點上一支蠟燭,交給了後屋的守門人吳慶,吳慶立即奏稟了皇帝,梁武帝嘆道:“大師不再留在人間了。給你‘燭’的用意,是要你把後事‘囑’與我啊!”於是厚加殯葬。遺體安葬在鍾山獨龍崗上,仍在墓地建立開善寺,敕令陸倕在墳前製作墓誌銘,王筠在寺門內刻寫碑文,並在各處傳布其遺像。

  寶志開始顯露神奇形跡時,約有五六十歲,直到臨終也不見衰老,實在看不出究竟有多大年紀。有個叫餘捷的道人,住在京都九日台的北面,自稱是寶志的姑舅表弟,比寶志小四歲,推算起來。寶志死時該有九十七歲了。

  後魏也有個稱作寶公的僧人,不知老家是什麼地方的,相貌很醜陋,知識極通達,能通曉過去和預見未來三代的事。說的話像讖言符咒,無法理解,事後則被證明句句屬實。胡太后問他世事的結局怎樣,寶公抓一把米給雞,嘴裡發出“朱朱”的喚雞聲,當時人們都不解其意。到了建義元年(西元528年),胡太后被爾朱榮殺害,這才驗證了“朱朱”是有所指的。當時有個洛陽人叫趙法和,請寶公占卜什麼時候能有爵位,寶公說:“大竹箭,不用羽,東廂屋,急手作。”當時誰也不懂是什麼意思。過了一個多月,趙法和的父親死了,所謂“大竹箭”者,是指服父喪所用的粗竹杖,“東廂屋”者,是在中門東側搭製的守喪的房子。當初寶公所作的十二字歌訣,都被說中了。這個寶公與江南那個寶志公,尚未查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寶志和尚傳奇故事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  發表時間:2008-9-5 23:40:59
 
 釋寶志俗姓朱,金城人。少年出家。住江東道林寺,修習禪學。到了南朝宋太始初年,忽然像入了魔一樣,居止無定處,飲食無定時,蓄起頭髮長有幾寸,常常赤著腳在大街小巷裡走路。拿著一根錫杖,杖頭上掛著剪刀與鏡子,或者掛著一兩片絲布。

  南齊建元年間,逐漸顯示出奇異之處。一連幾天不吃飯,也沒飢餓的表情;跟別人說的話,人們開始很難理解其含義,後來則都被事實所驗證;時常作詩,但語言像讖言咒語一樣。江東的人士與俗民百姓都對他禮敬。齊武帝說他迷惑群眾,將他收監于建康。第二天,有人見他在市區內遊逛,回到監獄裡一看,寶志卻仍然在牢房裡,寶志對獄卒說:“門外有兩駕車子給我送飯來了,用金缽子裝著飯,你可去給我拿來。”說完,只見齊王的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一塊兒來給寶志送飯,果然像他所說的,建康縣令呂文顯將此事奏聞武帝,武帝便把寶志接到了宮裡,讓他住在皇宮後院的廳房裡,這裡暫時停止了內部宴樂活動,寶志也可以像別人一樣隨意出入。

  後來,景陽山上還有個寶志,與七個僧人在一起。武帝大怒,派人去檢查寶志的住處,守門人報告說,寶志出門好長時間了,在省,正以黑墨塗抹他的身上。當時僧正法獻打算贈給寶志一件衣服,便派人到龍光寺和罽賓寺找他,兩個寺廟的人都說他昨晚上住宿在寺裡,剛剛走了。又到他常去的侯伯家尋找,侯伯說:“寶志昨天在這裡行道,早上睡眠還沒醒呢。”此人回去把打聽到的情況告訴了法獻,法獻才知道寶志昨晚上分身在三處住宿。

  寶志常常在隆冬數九光著身子走路,出家道人寶亮想要送給他一件和尚穿的衣服,沒等開口,寶志突然到來,伸手拿過那件衣服就走了。後來,寶志假齊武帝以神力,讓他在地下見到了父王齊高帝,讓他在地下備嘗錐扎刀割之苦,武帝從此永遠廢除了錐刀之苦刑。武帝又常在華林園召寶志,寶志帶著三層布帽來見。不久武帝死,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繼死去。

  永明年間,寶志經常住在東宮的後廳。一天黎明,他從大門出入時,忽然說道:“門檻上的血能弄髒衣服。”於是提著衣服跨了過去。等到郁林事變皇帝被害時,車駕載著人從這裡出去,皇帝脖子上的血流到門檻上許多。

  南齊衛尉胡諧患了病,派人請寶志,寶志解釋說:“明天”,結果沒有去。這天胡諧死了,用車載著屍體回了家,寶志說:“我說的明天,是指明天屍體被載著出去。”

  南齊太尉司馬殷齊之跟隨陳顯達去鎮守江州,臨行前向寶志辭別,寶志在紙上畫了棵樹,樹上有鳥,告訴他說:“急難之時可以登上這棵樹。”後來顯達背叛朝廷,留下齊之鎮守江州,叛亂失敗後,齊之叛逃進了廬山。有人騎馬追了上來,眼看就要追到跟前了,齊之見林中有一棵樹,樹上有鳥,跟寶志所畫的一樣。他頓時省悟過來,急忙爬到了樹上,樹上的鳥一直沒有飛走。追的人看到樹上有鳥,便以為樹上不會有人,於是回去了。結果,齊之就這樣逃脫了。

  南文屯騎桑偃想要謀反朝廷,他去看望寶志,寶志遠遠地看見他就跑了,邊跑邊大喊道:“要圍台城,想反叛,砍頭破肚。”過了十來天叛亂終於發生,桑偃叛逃去了朱方,被人捉住,果然被砍頭破肚。

  南梁鄱陽忠烈王曾經硬把寶志弄到自己的府第,寶志突然急急忙忙地讓人尋找荊子,找到之後,他放在了門上,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不久,忠烈王出任為荊州刺史。

  寶志的先見之明,像這次一樣的,並非一次兩次。寶志平常大都住在興皇與淨名這兩座寺院裡,梁武帝即位後頒下詔書說:“寶志公雖然身處世俗凡塵之中,卻能神游於幽遠無極之境,水火不能使其焦濕,蛇虎不能使其懼怕。論其佛理造詣則聲譽無比,論其隱居韜晦之志則道行高絕。豈得以對待俗士凡情之舉,白白將他拘束限制,愚蠢鄙陋,竟至如此!從今以後,準其自由出入,不得再行限制。”寶志自此常常出入於皇宮,經常出現在台城裡。

  他與梁武帝對面坐在一起吃魚肉,昭明等各位王子都侍立在旁邊。吃完之後,武帝說:“我有二十多年吃不出魚的味道來了。師父有何高見?”寶志便從嘴裡吐出一條小魚,魚鱗魚尾都完好清晰,武帝見了深感驚異。如今在秣陵仍有一條切剩的魚。

  天監五年冬,天大旱,各種祭祀方式都用到了,也沒求下雨來。寶志忽然啟奏皇帝道:“我現在患病未愈。我來告訴官府求雨活命的辦法。如果不來告訴官府,就應受到懲罰。希望在華光殿宣講《勝鬢經》求雨。”梁武帝立即讓僧人法雲宣講了《勝鬢經》,夜間便下起了大雨。寶志又說:“須用一盆水,上面放一把刀。”一會兒大雨普降,高處與低窪處都澆得透透的。

  梁武帝曾經詢問寶志道:“弟子的煩憂困惑尚未解除,用什麼辦法根治呢?”答道:“十二。”明白人以為他說的是“十二因緣”是根治困惑的良藥。又問他“十二”的含義是什麼,答道:“在書字時節刻漏中。”明白人以為他說的是“寫在十二個時辰之中”。又問他“弟子什麼時候能夠靜心修習?”他答道:“安樂禁。”明白人以為,“禁”者“止”也,到了“安樂”的時候,就可以停止了。

  後來,法雲在華林寺講說《法華經》,講到“假使黑風”處,寶志突然問他“有”與“無”的問題。法雲答道:“世俗之諦自然是‘有’(即存在),第一義的真諦則為‘無’(即一切皆空)。”寶志與他往復幾次進行辯難,然後笑道:“若說體相是假有,這也不可解悟,很難解悟。所謂‘假使黑風’,辭旨實屬隱晦。其他地方也都與此類似。”

  有個叫陳徵虜的,全家人都對寶志十分熱情,寶志曾為他顯示過自己的真面目,形相光澤像菩薩的塑像一樣。寶志在世上出名顯奇共四十多年,崇敬信奉他的男男女女不計其數,但他喜歡用小便洗濯頭髮,俗眾與僧人暗中都有譏笑他的。寶志也知道許多僧人仍然喝酒吃肉,當譏笑他的人自己卻喝酒吃豬肚時,寶志憤怒地質問他們道:“你們譏笑我用尿洗頭,那你們為什麼吃裝豬糞的袋子呢?”譏笑他的人懼怕他,並且自感慚愧而佩服他了。

  晉安王蕭綱剛出生的時候,梁武帝(蕭衍)派人詢問寶志,寶志合起兩只手掌來說:“皇子誕生了,好得很!然而冤家也出世了。”後來推算年月日,蕭綱與侯景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

  會稽臨海寺有個高僧,常常聽人說揚州城裡有個寶志,語言顛狂,放縱自在,這位高僧說:“一定是狐狸的鬼魅。我要到揚州都城去,找一只獵狗把他趕跑。”他乘上快船下海,直奔浦口。正要沿著長江往西行駛時,小船忽然被大風鼓盪起來,他心裡知道是在往東南方向漂盪,過了六七天才漂到一座海島上。遠遠望見前面有一座用金箔裝飾的寺塔,高聳入雲,他便順著跑去。走到寺廟前一看,只見庭院與廟宇精美壯麗,到處是芳香的鮮花,有五六個僧人,都有三十來歲,個個容貌秀美,都穿著圓領喬色袈裟,正依在門前樹枝下談話。高僧說:“我要到揚州都城去,被大風飄盪到此處,不知你們這裡是什麼州什麼國。如今四面環海,恐怕再也見不到自己的故鄉了。”那幾個答道:“真要去揚州,即刻便能到。現在有封信託你捎到鍾山寺西排南頭第二間僧房,送給一個黃頭髮的人。”高僧便閉上兩眼坐在船上,等風聲休止時睜開眼一看,果然像那幾個僧人所說的,不知不覺間便到了西海岸。往裡行駛幾十裡,來到揚州。他徑直去鍾山寺訪向,都說沒有黃頭髮的。他把事情的原委說了一遍,有人報告說:“西排南頭第二間房子,住的是瘋子道人寶志。他雖說分配在這座寺院,但總在都城的熱鬧地方,一百天也不回來一趟。那間房子空無一人。”正在他問答的時候,誰也沒發覺寶志已經來到寺廟的廚房裡。他在外面喝醉了,回來要飯吃。別人因為已經開過飯,太晚了,沒有給他,他就跳起來惡罵。這邊的僧人聽說後,打發小和尚繞到廚房旁邊,隨便地喊著“黃頭髮”。寶志聽到後忽然說:“誰在叫我?”即追小和尚來到僧人跟前,對他說:“你發誓要找獵狗捉我,為什麼空手來了?”高僧知道他不是尋常人,對他行禮表示懺悔,把書信交給了他。寶志看完書信說:“方丈道人召喚我,不用多久我也該自行回去。”寶志屈指一算,又說某月某日就去,便不再與這位高僧說話。眾人只記得他說的某月某日。

  天監十三年冬天,寶志在台城後面堂裡對別人說:“菩薩要走了。”不到十天,他就無病而死。屍體柔軟兼有香味,容貌自然和悅。臨死前,他點上一支蠟燭,交給了後屋的守門人吳慶,吳慶立即奏稟了皇帝,梁武帝嘆道:“大師不再留在人間了。給你‘燭’的用意,是要你把後事‘囑’與我啊!”於是厚加殯葬。遺體安葬在鍾山獨龍崗上,仍在墓地建立開善寺,敕令陸倕在墳前製作墓誌銘,王筠在寺門內刻寫碑文,並在各處傳布其遺像。

  寶志開始顯露神奇形跡時,約有五六十歲,直到臨終也不見衰老,實在看不出究竟有多大年紀。有個叫餘捷的道人,住在京都九日台的北面,自稱是寶志的姑舅表弟,比寶志小四歲,推算起來。寶志死時該有九十七歲了。

  後魏也有個稱作寶公的僧人,不知老家是什麼地方的,相貌很醜陋,知識極通達,能通曉過去和預見未來三代的事。說的話像讖言符咒,無法理解,事後則被證明句句屬實。胡太后問他世事的結局怎樣,寶公抓一把米給雞,嘴裡發出“朱朱”的喚雞聲,當時人們都不解其意。到了建義元年(西元528年),胡太后被爾朱榮殺害,這才驗證了“朱朱”是有所指的。當時有個洛陽人叫趙法和,請寶公占卜什麼時候能有爵位,寶公說:“大竹箭,不用羽,東廂屋,急手作。”當時誰也不懂是什麼意思。過了一個多月,趙法和的父親死了,所謂“大竹箭”者,是指服父喪所用的粗竹杖,“東廂屋”者,是在中門東側搭製的守喪的房子。當初寶公所作的十二字歌訣,都被說中了。這個寶公與江南那個寶志公,尚未查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寶志和尚傳奇故事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  發表時間:2008-9-5 23:40:59
 
 釋寶志俗姓朱,金城人。少年出家。住江東道林寺,修習禪學。到了南朝宋太始初年,忽然像入了魔一樣,居止無定處,飲食無定時,蓄起頭髮長有幾寸,常常赤著腳在大街小巷裡走路。拿著一根錫杖,杖頭上掛著剪刀與鏡子,或者掛著一兩片絲布。

  南齊建元年間,逐漸顯示出奇異之處。一連幾天不吃飯,也沒飢餓的表情;跟別人說的話,人們開始很難理解其含義,後來則都被事實所驗證;時常作詩,但語言像讖言咒語一樣。江東的人士與俗民百姓都對他禮敬。齊武帝說他迷惑群眾,將他收監于建康。第二天,有人見他在市區內遊逛,回到監獄裡一看,寶志卻仍然在牢房裡,寶志對獄卒說:“門外有兩駕車子給我送飯來了,用金缽子裝著飯,你可去給我拿來。”說完,只見齊王的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一塊兒來給寶志送飯,果然像他所說的,建康縣令呂文顯將此事奏聞武帝,武帝便把寶志接到了宮裡,讓他住在皇宮後院的廳房裡,這裡暫時停止了內部宴樂活動,寶志也可以像別人一樣隨意出入。

  後來,景陽山上還有個寶志,與七個僧人在一起。武帝大怒,派人去檢查寶志的住處,守門人報告說,寶志出門好長時間了,在省,正以黑墨塗抹他的身上。當時僧正法獻打算贈給寶志一件衣服,便派人到龍光寺和罽賓寺找他,兩個寺廟的人都說他昨晚上住宿在寺裡,剛剛走了。又到他常去的侯伯家尋找,侯伯說:“寶志昨天在這裡行道,早上睡眠還沒醒呢。”此人回去把打聽到的情況告訴了法獻,法獻才知道寶志昨晚上分身在三處住宿。

  寶志常常在隆冬數九光著身子走路,出家道人寶亮想要送給他一件和尚穿的衣服,沒等開口,寶志突然到來,伸手拿過那件衣服就走了。後來,寶志假齊武帝以神力,讓他在地下見到了父王齊高帝,讓他在地下備嘗錐扎刀割之苦,武帝從此永遠廢除了錐刀之苦刑。武帝又常在華林園召寶志,寶志帶著三層布帽來見。不久武帝死,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繼死去。

  永明年間,寶志經常住在東宮的後廳。一天黎明,他從大門出入時,忽然說道:“門檻上的血能弄髒衣服。”於是提著衣服跨了過去。等到郁林事變皇帝被害時,車駕載著人從這裡出去,皇帝脖子上的血流到門檻上許多。

  南齊衛尉胡諧患了病,派人請寶志,寶志解釋說:“明天”,結果沒有去。這天胡諧死了,用車載著屍體回了家,寶志說:“我說的明天,是指明天屍體被載著出去。”

  南齊太尉司馬殷齊之跟隨陳顯達去鎮守江州,臨行前向寶志辭別,寶志在紙上畫了棵樹,樹上有鳥,告訴他說:“急難之時可以登上這棵樹。”後來顯達背叛朝廷,留下齊之鎮守江州,叛亂失敗後,齊之叛逃進了廬山。有人騎馬追了上來,眼看就要追到跟前了,齊之見林中有一棵樹,樹上有鳥,跟寶志所畫的一樣。他頓時省悟過來,急忙爬到了樹上,樹上的鳥一直沒有飛走。追的人看到樹上有鳥,便以為樹上不會有人,於是回去了。結果,齊之就這樣逃脫了。

  南文屯騎桑偃想要謀反朝廷,他去看望寶志,寶志遠遠地看見他就跑了,邊跑邊大喊道:“要圍台城,想反叛,砍頭破肚。”過了十來天叛亂終於發生,桑偃叛逃去了朱方,被人捉住,果然被砍頭破肚。

  南梁鄱陽忠烈王曾經硬把寶志弄到自己的府第,寶志突然急急忙忙地讓人尋找荊子,找到之後,他放在了門上,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不久,忠烈王出任為荊州刺史。

  寶志的先見之明,像這次一樣的,並非一次兩次。寶志平常大都住在興皇與淨名這兩座寺院裡,梁武帝即位後頒下詔書說:“寶志公雖然身處世俗凡塵之中,卻能神游於幽遠無極之境,水火不能使其焦濕,蛇虎不能使其懼怕。論其佛理造詣則聲譽無比,論其隱居韜晦之志則道行高絕。豈得以對待俗士凡情之舉,白白將他拘束限制,愚蠢鄙陋,竟至如此!從今以後,準其自由出入,不得再行限制。”寶志自此常常出入於皇宮,經常出現在台城裡。

  他與梁武帝對面坐在一起吃魚肉,昭明等各位王子都侍立在旁邊。吃完之後,武帝說:“我有二十多年吃不出魚的味道來了。師父有何高見?”寶志便從嘴裡吐出一條小魚,魚鱗魚尾都完好清晰,武帝見了深感驚異。如今在秣陵仍有一條切剩的魚。

  天監五年冬,天大旱,各種祭祀方式都用到了,也沒求下雨來。寶志忽然啟奏皇帝道:“我現在患病未愈。我來告訴官府求雨活命的辦法。如果不來告訴官府,就應受到懲罰。希望在華光殿宣講《勝鬢經》求雨。”梁武帝立即讓僧人法雲宣講了《勝鬢經》,夜間便下起了大雨。寶志又說:“須用一盆水,上面放一把刀。”一會兒大雨普降,高處與低窪處都澆得透透的。

  梁武帝曾經詢問寶志道:“弟子的煩憂困惑尚未解除,用什麼辦法根治呢?”答道:“十二。”明白人以為他說的是“十二因緣”是根治困惑的良藥。又問他“十二”的含義是什麼,答道:“在書字時節刻漏中。”明白人以為他說的是“寫在十二個時辰之中”。又問他“弟子什麼時候能夠靜心修習?”他答道:“安樂禁。”明白人以為,“禁”者“止”也,到了“安樂”的時候,就可以停止了。

  後來,法雲在華林寺講說《法華經》,講到“假使黑風”處,寶志突然問他“有”與“無”的問題。法雲答道:“世俗之諦自然是‘有’(即存在),第一義的真諦則為‘無’(即一切皆空)。”寶志與他往復幾次進行辯難,然後笑道:“若說體相是假有,這也不可解悟,很難解悟。所謂‘假使黑風’,辭旨實屬隱晦。其他地方也都與此類似。”

  有個叫陳徵虜的,全家人都對寶志十分熱情,寶志曾為他顯示過自己的真面目,形相光澤像菩薩的塑像一樣。寶志在世上出名顯奇共四十多年,崇敬信奉他的男男女女不計其數,但他喜歡用小便洗濯頭髮,俗眾與僧人暗中都有譏笑他的。寶志也知道許多僧人仍然喝酒吃肉,當譏笑他的人自己卻喝酒吃豬肚時,寶志憤怒地質問他們道:“你們譏笑我用尿洗頭,那你們為什麼吃裝豬糞的袋子呢?”譏笑他的人懼怕他,並且自感慚愧而佩服他了。

  晉安王蕭綱剛出生的時候,梁武帝(蕭衍)派人詢問寶志,寶志合起兩只手掌來說:“皇子誕生了,好得很!然而冤家也出世了。”後來推算年月日,蕭綱與侯景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

  會稽臨海寺有個高僧,常常聽人說揚州城裡有個寶志,語言顛狂,放縱自在,這位高僧說:“一定是狐狸的鬼魅。我要到揚州都城去,找一只獵狗把他趕跑。”他乘上快船下海,直奔浦口。正要沿著長江往西行駛時,小船忽然被大風鼓盪起來,他心裡知道是在往東南方向漂盪,過了六七天才漂到一座海島上。遠遠望見前面有一座用金箔裝飾的寺塔,高聳入雲,他便順著跑去。走到寺廟前一看,只見庭院與廟宇精美壯麗,到處是芳香的鮮花,有五六個僧人,都有三十來歲,個個容貌秀美,都穿著圓領喬色袈裟,正依在門前樹枝下談話。高僧說:“我要到揚州都城去,被大風飄盪到此處,不知你們這裡是什麼州什麼國。如今四面環海,恐怕再也見不到自己的故鄉了。”那幾個答道:“真要去揚州,即刻便能到。現在有封信託你捎到鍾山寺西排南頭第二間僧房,送給一個黃頭髮的人。”高僧便閉上兩眼坐在船上,等風聲休止時睜開眼一看,果然像那幾個僧人所說的,不知不覺間便到了西海岸。往裡行駛幾十裡,來到揚州。他徑直去鍾山寺訪向,都說沒有黃頭髮的。他把事情的原委說了一遍,有人報告說:“西排南頭第二間房子,住的是瘋子道人寶志。他雖說分配在這座寺院,但總在都城的熱鬧地方,一百天也不回來一趟。那間房子空無一人。”正在他問答的時候,誰也沒發覺寶志已經來到寺廟的廚房裡。他在外面喝醉了,回來要飯吃。別人因為已經開過飯,太晚了,沒有給他,他就跳起來惡罵。這邊的僧人聽說後,打發小和尚繞到廚房旁邊,隨便地喊著“黃頭髮”。寶志聽到後忽然說:“誰在叫我?”即追小和尚來到僧人跟前,對他說:“你發誓要找獵狗捉我,為什麼空手來了?”高僧知道他不是尋常人,對他行禮表示懺悔,把書信交給了他。寶志看完書信說:“方丈道人召喚我,不用多久我也該自行回去。”寶志屈指一算,又說某月某日就去,便不再與這位高僧說話。眾人只記得他說的某月某日。

  天監十三年冬天,寶志在台城後面堂裡對別人說:“菩薩要走了。”不到十天,他就無病而死。屍體柔軟兼有香味,容貌自然和悅。臨死前,他點上一支蠟燭,交給了後屋的守門人吳慶,吳慶立即奏稟了皇帝,梁武帝嘆道:“大師不再留在人間了。給你‘燭’的用意,是要你把後事‘囑’與我啊!”於是厚加殯葬。遺體安葬在鍾山獨龍崗上,仍在墓地建立開善寺,敕令陸倕在墳前製作墓誌銘,王筠在寺門內刻寫碑文,並在各處傳布其遺像。

  寶志開始顯露神奇形跡時,約有五六十歲,直到臨終也不見衰老,實在看不出究竟有多大年紀。有個叫餘捷的道人,住在京都九日台的北面,自稱是寶志的姑舅表弟,比寶志小四歲,推算起來。寶志死時該有九十七歲了。

  後魏也有個稱作寶公的僧人,不知老家是什麼地方的,相貌很醜陋,知識極通達,能通曉過去和預見未來三代的事。說的話像讖言符咒,無法理解,事後則被證明句句屬實。胡太后問他世事的結局怎樣,寶公抓一把米給雞,嘴裡發出“朱朱”的喚雞聲,當時人們都不解其意。到了建義元年(西元528年),胡太后被爾朱榮殺害,這才驗證了“朱朱”是有所指的。當時有個洛陽人叫趙法和,請寶公占卜什麼時候能有爵位,寶公說:“大竹箭,不用羽,東廂屋,急手作。”當時誰也不懂是什麼意思。過了一個多月,趙法和的父親死了,所謂“大竹箭”者,是指服父喪所用的粗竹杖,“東廂屋”者,是在中門東側搭製的守喪的房子。當初寶公所作的十二字歌訣,都被說中了。這個寶公與江南那個寶志公,尚未查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中國人自古就相信神佛,中華民族真的是一個崇尚修煉,注重道德的民族,中華文化也是人們普遍信神,普遍敬仰神的神傳文化。中國歷史悠悠五千年,人們什麼時候都是相信有神靈存在的。充其量只不過是有的時候人們對神的信奉是以道為主,有的時候人們對神的信奉是以佛為主罷了。無論是在「漢唐盛世」,還是在兵荒馬亂的亂世都是如此。

例如,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時期,叫作「五胡亂華」,那時,中原大地遍地烽火,戰亂不止。可就是在這樣一個亂世裡,人們依然虔誠的崇敬佛、道、神。只有到了中共紅朝時期,人們才在中共邪黨一步步的「無神論」和「進化論」的強制洗腦下,淡忘了神,遠離了神,也遠離了我們的祖先,遠離了真正的中國文化。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五胡亂華」 時期人們敬重佛法修煉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五帝爭供一和尚」。

僧朗是「五胡亂華」時期的著名高僧,曾經就學於西域來的高僧佛圖澄。僧朗一生都以宣揚佛法為己任,具有高尚的道德與淵博的學問,為當時的人們所景仰。然而修煉人是不追求世間名、利、情的。僧朗不願過份的為世人所關注,便來到了濟南山區中的金輿谷內一邊安心修煉,一邊傳播佛教中的佛法。信眾日多,便建立了寺廟,人稱「郎公寺」(到了隋朝,隋文帝因為得神通感應,而將其改名為「神通寺」)。

僧朗雖然隱居在金輿谷中,不求聲名,唯求修煉,但他的聲名卻日益遠播,當時山東地區的南燕國主將其奉為神明,禮敬有加。僧朗的聲名不僅傳遍南燕,就是中國其它地區乃至國外也都有所聽聞。例如遠在江南的東晉皇帝,入主長安的前、後秦國王以及異域他邦的高麗、西域崑崙等國家的帝王等等,都無不奉金贈銀,支持其傳播佛法。

帝王們不僅僅對僧朗傳法提供物質支助。當時中國有五位帝王都派了專使前往致書慰問,想把僧朗請下山來,大加供養。

下面將五個皇帝給僧朗的書信大意介紹如後:

第一位是秦主苻堅,致書中說:皇帝敬問泰山朗和尚,大聖應期,……朕日理萬機,不能親自前來迎請和尚,今遣使人,安車相迎,希望和尚靈光,能夠蔭被京邑,隨使奉上紫金數斤,供鍍形像,絹綾三十匹,另外送上奴子三人,以應和尚掃灑之用,至人無違,幸望納受,大師定能慈鑒朕意,如師能來,朕當以師禮事之。

第二位是晉武帝曜,給朗和尚的信說:皇帝敬問泰山朗和尚,睿德光時,聲飛東嶽。我想與和尚同養群生,至人通微,想大師能明朕之心意。今遣使者,送上五色珠像一尊,光錦五十匹,象牙的簞子五領,金缽五個,維願納受。

第三位是後燕的成武帝慕容垂,給朗大師的書信說:皇帝敬問泰山朗和尚……我早就敬仰和尚,有心皈依。今遣使者,送上官絹一百匹,袈裟三領,綿五十斤,幸為納受。

第四個是魏太祖道武的來書:皇帝敬問泰山朗和尚,承妙聖靈,要須細略,已命元戎,上人德同海岳,神算遐長,仰望和尚,助威謀略,克寧荒服。今遣使者,送上素絹二十匹,白□五十領,銀缽三枚。

第五個是南燕的慕容德,他對朗和尚更是恭敬有加,並親自為他在齊州建一寺,然後再致書給朗和尚說:敬問泰山郎和尚,遭家多難,災禍屢臻……朕以無德,生在亂兵,遺民未幾,繼承天祿,幸和尚大恩,神祇蓋護。使者送絹百匹,並敕封大師東齊王之位,奉以高山等二縣的封給,書不盡意,稱朕心焉。

可是修煉人求的不是物質享受與供養,而是在修煉上有所進步,最終能夠圓滿功成,因此,僧朗不為世間任何名利所動,一一回絕了他們,五朝天子一個也沒有能夠把他請下山。所以後人稱讚僧朗和尚道:

道德凝懷,
千里哲人競湊;
芳聲播遠,
五朝天子移風。

這就是著名的「五帝爭供一和尚」的故事。

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