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東晉神通古寺 石塔石雕演繹隋唐佛門藝術

神通古寺東晉神通古寺

神通寺摩崖造像(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神通寺遺址位於濟南南部山區,原名郎公寺,始建於西元351年,至隋代,因隋文帝得神通感應,改名“神通寺”。

僧朗是東晉時期的和尚,曾經師從於西域來的高僧佛圖澄。也許正是因為僧朗和其師傅一樣“碩學淵通”,所以他在駐錫山東之後,當即得到了統治者們的尊崇和重視,不但盤踞山東地區的南燕國主將其奉為神明,而且遠在江南的東晉皇帝,入主長安的前、後秦國王以及異域他邦的高麗、崑崙等國家元首等等,也無不奉金贈銀,支援其發展佛教事業。山東第一寺由此蜚聲中外,僧朗也被尊稱為朗公,其寺院也被呼為朗公寺,寺院的規模也因此而不斷擴大,最終成為中國東部地區影響最大的佛教勝地。

而朗公寺之所以又被喚作“神通寺”,這裡面還有其與隋文帝的一段淵源。相傳隋文帝楊堅夢中得佛祖點化,稱其母呂苦桃的族親在濟南郡,來此尋親,竟真找到了母親的侄子與堂弟。隋文帝深信“此緣來源於佛”,便在開皇三年,以“通徵屢感”賜給了朗公寺“神通寺”的名字,意在“佛有神通、法力無邊”。此後,在皇帝、貴族的推崇下,此處香火愈加旺盛,而在隨後的千百年裏,寺廟在歷朝歷代又經歷了數個發展起伏,直至清末民初,遭戰火毀滅性破壞,這座古剎就此沒了蹤跡。

如今的神通寺,雖經歷千年風雨,班駁的地寺院的輝煌壯麗,但遺存的古塔舊碑、摩崖造像等等,卻依然煥發著熠熠光彩,向世人昭示著佛法的偉大與藝術的壯美。

神通寺-1  

四門塔

四門塔(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神通寺內有單層石塔一座,俗呼四門塔。四門塔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亭閣式石塔,它的古樸簡潔、大方渾厚讓人稱歎。它不靠地基支撐,全靠塔心柱承重,卻異常堅固、千年不倒。塔身毫無花俏的裝點,墻體大面積的素白,卻顯得愈加莊重,毫不單調。塔的四門內各有一尊石佛,南面保生佛,北面微妙聲佛,東面阿閦佛,西面無量壽佛,均造型生動,神態親切,讓人不禁感嘆古代工匠手法的巧奪天工。

四門塔高約13米,平面正方形,每邊長7.38米,四面辟門,中立方墩,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主佛像及左右二尊菩薩和弟子,目前剩下主佛。每尊佛像都是用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佛像皆螺發肉髻,顏面豐圓,額光平正,細眉慈眼,隆鼻長耳,嘴角上揚,安詳恬靜的神情,似在向人娓娓說法。這些佛像雕刻細膩傳神、刀法流暢、文飾清晰,極富中國文化、藝術的審美精神,是珍貴的佛教藝術極品。 

另,該塔形制特別,當為塔之建築初傳入中國不久之實物。

1972年對四門塔進行維修時在塔頂內部拆下的一塊拱面板上,發現刻有“大業七年造”的字樣,同時還在塔內發現一個舍利函,函內貯有隋代五銖錢。兩相印證,可知四門塔是一座隋代後期的建築物,建於大業七年。

神通寺2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千佛崖造像亦稱神通寺造像,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東南約40公里的歷城區白虎山東麓。造像集中在南北長65、高8.5米的崖壁上,絕大部分為唐初雕造,個別為後世作品,保存基本完好。現存小型洞窟6個、造像214尊、銘刻題記45處。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崖造像內容既有佛像,也有唐皇室成員,還有一般官僚、僧尼和民眾。雕琢均甚精湛、細膩、寫實,世俗化傾向較為明顯,為典型的唐代造像風格。佛像題材有倚坐佛像、結跏趺坐阿彌陀佛及釋迦牟尼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等,最大高2.8米,小的僅數十釐米。唐皇室成員造像有南平長公主、趙王李福、駙馬劉玄意等,其中南平長公主造像,體態豐腴,面目圓潤,微微帶笑,溫雅敦厚,儼然一貴婦人氣派,為山東地區唐代造像的精品。此外,在10尊造像邊上刻有武德、貞觀、顯慶、永淳、文明等紀年題記,為研究唐代造像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

唐高祖武德二年,沙棟法師在神通寺西鄰的山崖上造就了第一尊佛像,開始了依山鑿崖的佛教功德。25年後,另一個叫明德的僧人繼踵而至,于貞觀十八年造石像兩軀,此後,明德法師又于唐高宗顯慶三年再次造像。正是兩僧人的提倡,使神通寺遺址又增添了一處亮不可替代的風景:後來的善男信女,緊隨其後,把造像的面積擴而大之,形成山東地區最大的唐代摩崖造像。

神通寺3  

神通寺塔林

神通寺塔林(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神通寺塔林,又稱祖師林。現存宋、元、明各代高僧墓塔四十一座,包括密檐式、亭閣式、樓閣式、經幢式、鐘式、圓筒式、圓球式等,或精雕細琢,或粗獷豪放,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其形制及塔身上所刻僧人之名號、年代與事跡,為研究歷代古塔和神通寺歷史提供豐富素材,有人稱之為“塔的博覽會”。

唐代殿堂臺基在塔林北,呈長方形,臺基上刻有浮雕伎樂人物,或手執簫、鼓、琵琶,或載歌載舞,形象栩栩如生。龍虎塔位於塔林南,三層束腰上精雕細刻著天王、雄獅、龍、虎及眾多人物,浮雕造型華美,令人驚艷。

其中最著名的為闕形雙塔。據闕身上塔銘記載,係神通寺住持成公無為大師墓塔,建於明世宗嘉靖五年。全用石塊築成,下為石刻束腰須彌座,上刻牡丹、葵花、菊花等花草圖案;座上立長方體塔身,覆以石刻屋檐三重,歇山式,瓦櫳、鬥拱、垂脊等,全採漢闕模式,既無塔剎,又無佛教圖像,獨樹一格,與一般墓塔大異其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