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公禪師傳略
作者:不詳
原文標題:寶志和尚(志公禪師)傳略
來源:網路論壇 發布日期:2006年
寶志(418 514),又稱保志,南朝僧。世稱寶公、志公和尚,金城(江蘇句容)人,俗姓朱。金城在建康蔣山以北,世傳有一朱姓汲井,聞鷹巢中有嬰兒啼哭,故取而養之。
寶志年少出家,住建康道林寺,師事僧儉,修習禪業。劉宋泰始(465 471)初年,他忽然變得行為怪異,居止無定,飲食無量,經常蓬頭垢面,發長數寸,執一錫杖,上掛銅境、剪刀之類,赤足出入鍾山,往來都邑之間。至齊建元(479 482)中,始見異跡,或數日不食,而面無飢容;與人言語,始若難曉,後皆效驗;時或賦詩,其言每似讖記,世稱“志公符”。
京城中,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都對他很尊敬,爭著向他詢問禍福。齊武帝以其惑眾,投之之于建獄中,但每天都有人見其遊行於市里,若往獄中驗視,卻見他仍在獄中。有一天,寶志對獄吏說:“門外有兩輿來,中有金缽盛飯,你可取之。”獄吏來到門外,果然見到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送來食物供養寶志。
建康令呂文顯將這些怪異之事向齊武帝稟報,齊武帝乃迎寶志入華林園供養,但禁其出入,而寶志並不為所拘,仍經常遊訪龍光、賓、興皇、淨名等諸寺。一日,寶志在華林園忽頭戴雙重孝帽,也不知其孝帽從何處得之,不久以後就有傳來豫章王和文惠太子相繼去世的消息。
當時的僧正法獻,欲以一衣贈送寶志,派人人于龍、賓二寺尋找,兩寺的僧人都說:“志公昨夜在此住宿,早晨就離去了。”於是法獻又派人到寶志常去的厲侯伯家尋找。厲侯伯對來人說:“志公昨日確在此行道,早晨睡到現在還未醒呢。”使者歸告法獻。人們這才知道寶志有分身三處的本領。
至梁武帝建國,始解其禁,下詔說:“志公跡拘塵垢,神遊冥寂,水火不能憔濡,蛇虎不能侵慛。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論,則遁仙高者。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製,何其鄙狹一至於此?自今行來,隨意出入,勿得復禁。”寶志自此得以自由出入禁內。梁武帝常與之談,內容多為佛經義理。
天監二年(503),一次武帝與之談論。帝問:“國有難否?”寶志自指喉及頸,預示將發生候景之亂。帝又問:“享國幾何?”志答:“元嘉,元嘉。”宋文帝元嘉有三十年,重言之者,預示享國之年過於元嘉(梁武帝在位共計52年)。一日,梁武帝與寶志談及行樂之事。寶志請梁武帝出死囚數人以驗其說。梁武帝於是命眾囚各持一裝滿水的杯子周行庭下。並告誡他們說:“杯水不溢,當貸汝死。”繼命奏樂以動其心。良久,視之,無一人將水滴漏出來。梁武帝感嘆道:“汝聞樂乎?”眾囚回答:“不聞。”寶志說:“彼正畏死,唯恐水溢,安得聞樂?陛下若亦如此,常懷畏懼,則逸樂之心自然不生。””樑武曾詔張僧繇為寶志畫像,寶志抓破面門,顯出十二面觀音相,形象或慈或威,僧繇竟無法下筆。天監五年(506)冬,天大旱,雩祭備至,仍示降雨。光宅寺法雲師曾講法華經,感得天花滿空下如飛雪。。樑武以天大旱事問志公,志公說:“雲能致雨。”梁武帝於是請法雲法師講《勝鬘經》》于華殿。講畢,當夜降大雨雪。
江南民間流傳有許多關於寶志神通廣大的故事。傳說梁天監四年(505),由於安徽潛山風景奇絕,而山麓尤勝。寶志與白鶴道人都想得到此這塊寶地,建立自已的道場。於是二人都向梁武帝提出請求。梁武帝認為二人都具有神通,有意讓二人比試高低,就說:“誰先在那塊地上立下標識,那塊地就屬於誰。”道人說:“我以鶴飛立處為標記。”寶志說:“我以錫杖飛落處為標記。”言畢,白鶴道人的那只白鶴振翅直衝雲天,飛抵山麓,剛欲止住,忽間身後錫杖隆隆之聲,白鶴驚起飛止他處,而錫杖遂落於山麓。白鶴道人見此,心中很是不快,但有約在先,不可食言。於是二人各就其處建立寺觀。這個神奇傳說反映了當時釋道鬥爭的激烈。
現在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野寨區有山谷寺,又稱三祖寺。相傳就是當年寶志來此開山建寺,後禪宗三祖僧璨禪師雲遊至此,擴建寺院講經說法,名揚大江兩岸。現在寺院附近尚存有寶公洞、錫杖井、卓鍚泉等古蹟。
相傳洞為寶志開山時所居,井、泉為寶志以錫杖所掘。晚唐作家範攄著《雲溪友議》,主要記載中唐至晚唐間詩人的詩歌唱和與遺聞佚事。書中有一則說:““樑代公讖曰:‘兩角女子緣衣裳,端坐太行邀君王,一止之月自滅亡。’解曰‘兩角女子’,‘安’字也;緣衣,‘祿’字也;太行,‘山’字也;一止,‘正’字也。祿山果於正月死也。”寶志曾與梁武帝登鍾山,指獨龍崗說:“地為陰宅,則永其後。”梁武帝問:“誰當得之?”寶志答:“先行者當得之。”天監十三年(514)冬,有一天,他忽移寺內金剛像出置戶外,對人說:“菩薩當去。”幾日後,便於華林園佛堂內無疾而終,屍骸香軟,形貌熙悅,時年九十七。
臨終前,他親手點燃一支蠟燭,交給後閣舍人吳慶。吳慶即時奏聞梁武帝。梁武帝聞言,嘆息道:“大師不復留矣!燭者,將以後事囑我乎?”於是厚加殯送,敕葬鍾山獨龍之阜,建五級浮圖於其上,梁武帝並親臨致奠,忽見觀音大士湧身雲間,乃於墓側建開善精舍。敕陸製銘辭於塚內,王筠勒碑文於寺門,謚號廣濟大師,並向民間傳布其遺像,以示紀念。
後代續有追贈,如妙覺大師、道林真覺大師、慈應惠感大師、普濟聖師菩薩、一際真密禪師等號。寶志有《十四科頌》十四首、《十二時頌》十二首、《大乘贊》十首等傳世。《佛祖歷代通載》稱其旨趣與宗門冥合。
現在,南京與寶志有關的古蹟有以下三種。寶志塔:在鐘山東麓,位於靈谷寺無量殿西。此塔原在鍾山獨龍阜玩珠峰(今明孝陵址)。梁天臨十三年(514)冬,梁武帝葬寶志於獨龍阜,並於墓所建開善精舍。寶志生前,梁武帝曾以社稷存亡遠近之事詢問。寶志答:“貧僧塔壞,陛下社稷隨壞。”寶志去世後,梁武帝“以金二十萬易其地,敕造木塔五級,用皇女永康公主遺下奩具成之,仍以無價寶珠置其上。……畢工,駕御寺。公忽現雲端,萬眾讙呼,聲振山谷。敕謚廣濟大師。厥後,帝思前言,木塔其能久乎?遂命撤之改創石塔,貴圖不朽,以應其讖。拆塔才畢,侯景之兵果至。”(《靈谷寺志‧寶志公行實》)塔的底層為志公葬身處。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營造孝陵,決定遷移古寺廟及寶志塔,主持孝陵工程的李新在拆塔掘基時見寶志遺體端坐未腐,發披體,容貌如生,太祖視之生畏,許願金棺銀槨,以葬志公,隨同佛寺一起遷至東崗靈谷寺內。此事在明張岱《陶庵夢憶》中有記載:“及開藏,下為梁志公和尚塔。真身不壞,指爪繞數匝,軍士輦之刁二起。太祖親禮之,許:以金棺銀槨,莊田三百六十頃奉香火,舁靈谷寺塔之。今寺僧數千人,日食一莊田焉。”又,董漢陽《碧裡雜存》雲:“詢於故老,告餘曰,今之孝陵,即志公瘞所也,瘞旁原有八功德水,泉脈甘美,減意伯奏改葬之。乃見二大缶對合,啟之,端坐於內,發被體,指繞腰矣。瘞既遷,而水亦隨往,聖祖異焉。敕建靈谷寺,賜之莊山甚廣,仍迎八像以歸,建塔居之,命太常歲祭,行搢笏之禮焉。”靈谷八景之一“浮圖秋月”即指此。“文革”中掘開塔基僅見一函石盒,內裝一影青香燻盛骨灰,未見金棺。此香燻現存南京市博物館。
東方陽熹批注:
志公禪師與達摩祖師、傅大士(姓傅名翕,字立風,號善慧),共稱梁代三大士。